次第花开——合作共存,精神修持

        不论通过何种形式表达对三宝的皈依,如果我们的内心因此而不断地向着良善的方向转化,空性的见解和菩提心不断地增上,那便是得到护佑和加持了,因为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一个人的内心坚韧、宽广。     

        由于佛法的熏陶,在这片高原上生活的很多人,都能坦然地接受生活中一项基本的事实——无常。他们不认为事情必须按自己的心意发展才对。

    有生就有灭,有聚就有散,这不过是事物平常的状态。坚强或者脆弱,接受或者抗拒,生活都会继续。在繁华中、在废墟中,生活都在继续。

      大多数人面临死亡,不论何种形式的死亡,都是身不由己、极度惶恐的。他们所有的知识、技能、思想都只能应对现世的、与生相关的问题,而死亡是什么,该怎么办,他们很少考虑过。

    比如有一些人今生修持善法、修习空性,本来后世将转生恶趣的业便在今生成熟,在投生为人尚有取舍善恶的自由时感受恶报的痛苦,了结一段恶性因果,以后便不会再受此一报。 

      有些人可能是佛菩萨,以死亡和苦难这种特殊的方式向我们示现无常、无我和慈悲。有些人通过积植德行、修持正法而改变了往昔的因果,重罪轻罚。有些人了结了某些因缘,将要去往别的刹土……

      这正是症结所在:我们只关心自己,以及周围极其有限的空间里的几个人、几件事。在这个小圈子以外发生的事情,不过是又一条新闻而已。有人遭受灾难,经历痛苦和死亡,又不是我们造成的,再说,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相信自己与万物是分离的,这样一个错觉强化了人心的冷漠,让人不觉得自己应该对他人、社会和整个世界承担什么责任。

      朋友之间相契相投以及可以分担忧愁、分享快乐的这种关系,对我们的人生来说非常重要,也是其他很多关系的基础。

      人们把拥有尽可能大的独立性看成是人生成功的标志,有自己的车、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办公室等等,尽可能地不需要别人。有人因此认为能否过得幸福快乐完全是自己的事,与其他人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自己有能力得到想要的东西就行了;至于其他人是否过得幸福,也与自己无关。

      每个人的言行影响到自己,也影响到其他人的生活。合作共存,不仅是出于良善的愿望,更是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尤其是处于强势地位的人,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和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一旦出现问题,也有更强的能力自保,他们更应该顾及其他人的利益。虽然情况变糟,所有人最终都会受到损害,但最先受到损害的是那些最无助的、处于弱势的群体,而且这些人需要比别人更长的时间才能摆脱困境,从损害中恢复过来。

      我们不需要懂得深奥的佛理或成为所谓唯心主义者,也能知道人的心理活动会影响外在的物质世界。因为正常状态下人的思想会指导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的结果是改变其生存的外部环境。

        巨大的精神压力不仅带来心理上的痛苦,也是众多生理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的重要诱发因素。我并不是说物质进步本身增加了人类的痛苦。如果大家都回到原始社会去钻木取火,未见得就会更快乐。认为弃绝物质进步就能解决人类的所有问题,是短视的,也是舍本逐末,根本就没抓住问题的根源。但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却陷入另一个极端:认为只要物质丰富了,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再不会有痛苦。所以人们贪婪攫取、恶性竞争,尽可能多地占有物质资源,以为这样就能获得幸福。

        我并不是说物质进步本身增加了人类的痛苦。如果大家都回到原始社会去钻木取火,未见得就会更快乐。认为弃绝物质进步就能解决人类的所有问题,是短视的,也是舍本逐末,根本就没抓住问题的根源。

        物质的确能给人们带来满足感,但仅限于感官上的满足,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而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却在于他不仅需要感官上的满足,还需要精神上的满足。高智商被视为人生成功的一项标志。虽然无知不一定就会过得幸福,知道得多也不能保证过得幸福。事实上,很多人每天浏览海量信息,收发无数邮件、短信,不停地接打电话,心里还是焦躁不安,害怕错过了什么而被社会边缘化。

        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通过消除贫穷和无知,就可以解决;但很多情况下我们陷入苦难,更深刻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对精神世界的忽略。真正持久宁静的快乐不是向外驰求得到的。

      如果继续忽略精神修持,我们的问题,无论是外在的战争、暴力、灾难,还是内在的情感和心理危机,都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能给自他带来安乐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说,要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觉调整自身行为让其他众生感到安适快乐。所以,修行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一是替其他众生着想,二是为此而采取转化内心的实际行动。

        相信他们看到流血伤亡的情景,也会感到不安、不舒服,会下意识地闭上眼睛或把目光移开。不忍心看见另一个生命痛苦,这就是恻隐之心。在此基础上进而参与、分担另一个生命的痛苦,就是悲心了。悲心是我们本具的能力,虽然我们有时候也表现得自私冷酷,但这种能力始终存在。我想,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直接参与救死扶伤的援救行动,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在情感上分担他们的痛苦,让他们感到被关注、被关爱、不孤单,没有被遗弃。

        如果自己受灾会需要什么,首先当然是物资:吃的、住的、用的,同样重要的是,还需要关爱。

        被关爱不仅是心理的需求,也是生理的需求。从小到大,每个人都需要被关爱才能生存、成长、健康地生活。对于别人的善意、关爱,我们似乎天生就能领受其中的美好。任何友善的表示,不管多么微小,哪怕是陌生人一个真诚的微笑,也会触动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感到欣喜。所以,由己及人,我们要尽其所能去关心灾区的人,持续关注他们的问题,分担他们的痛苦。 从长远来说,我们若真心替别人着想,首先须做到自律。

          不仅在别人遭灾的时候帮扶一把,而且更切实地在平日生活中时常检讨、克制那些会给自他带来痛苦的身心行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人与人、人与自然、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大家享有一个更和谐的生存空间。

        身体的行为主要由心决定,我们如果能够调伏内心的负面情绪和思想,外在行为自然会随之改变。负面情绪是指会给自他带来痛苦的内心活动,如愤怒、仇恨、嫉妒、贪婪以及焦虑、抑郁、恐惧等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