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
一句多么普遍;多么通俗易懂;多么常见又简洁的回答,我们几乎每天都会用到。
可是你真的能听懂每一句“不知道“表达什么意思吗?我觉得未必。
有的你听懂了,有的你没懂;有的你现在没懂,过后琢磨明白了;有的你需要很久才能明白,有的你可能终其一生都不会明白。
我知道很多人看到这儿,是不信的,因为“不知道“这三个字实在太简单了,但凡会说话的人都知道意思,也都会用。就连我家两岁多的孩子,每天都会说很多次。
可那又怎样呢?这世上还真就这样,越简单越常用越不起眼的字或句子,有时候才越难以明白。
试想一下,当别人回答说——不知道。你是不是听见了“不知道”这三个字,但却理解为你认为的那个“不知道”呢?
如果此时,再加上情绪,了不得了,你更难明白对方想表达的真正意思了。可要命的是,我们常常没听懂,就继续按自己认为的意思与对方沟通,想想看,这样的沟通结果会是什么呢?
十六年前,我们刚来加拿大,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每个人都要开始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女儿那时刚满十三岁,在国内是省重点学校重点班前五名,作文获过全省第一名。她生性安静内向,爱读书,爱漫画,爱养宠物,就是不喜欢和别人聊天,特别是不熟悉的人。
于是,每次外出游玩,或和朋友聚会,我都会鼓励她多和年龄相仿的孩子们说说话,玩一玩。最初,女儿回答我说——不知道说什么。
我理解是,孩子刚来不适应,我们又生活在法语区,孩子不愿意和别人说话,就想着慢慢来。
第二次,我们中国朋友聚会,我又鼓励她多和人聊天。可她还是那句话——不知道说什么。而且她回答我时,她明显有些烦躁,然后就继续看书。
我的解读是——这孩子是不是有点逆反心理了?算了,给她点时间吧。
又过了大半年,我们举办了一个春节聚餐活动,好多中国人聚在一起过年三十,很热闹。女儿乖乖坐在我旁边,安静地看书吃饭。我随口就说:“那么多孩子,你去和蓉蓉说说话呗,过年了嘛”。她抬起头看着我还是那句话——不知道说什么。我看着她,很烦躁很焦虑很委屈的样子,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那一刻,我终于读懂了她!原来,她是真的不知道要和别人说什么!
那一刻,我被惊到了!内心充满了各种复杂的情绪,羞愧感是最多的。自己居然因为自负,而误读了女儿那么长时间,真不敢相信。
从此,我完全接纳了女儿,按照她自己的感受和节奏,按她的方式去了解世界,接触外界,交朋友。而那时,我已经上过很多内在成长,心理学的课程,有了很多相关的认知和体验了。
那以后,每当想起这些事,都会对简单的句子格外谨慎。
上周,在一次正念冥想练习和书写中,意外经历了一次我五岁时挨打的片段。
故事很简单,在物质比较贫乏的年代,一天早晨,妈妈给我了一块新手绢,还用别针别在了我衣服上,然后送我去幼儿园。刚好那天,幼儿园小朋友做集体活动,玩【丢手绢】的游戏,要用自己的手绢作道具,游戏玩的很嗨。下午妈妈接我回家后,晚饭前,问我手绢呢?我找了很久都找不到,妈妈就开始不断说我不爱惜东西之类的话,我又难过又焦急,就是找不到。
然后,妈妈问我:“怎么丢的?丢在哪里了”?好多问题啊,我就不断说——不知道。
妈妈就认为我态度不好,不爱惜东西,还搪塞她,顶撞她,于是就更大声说我,我一着急,更大声回答——不知道。
结果可想而知,妈妈更生气。爸爸一看,还了得,一向温和的他,不得不管教我了,抄起鸡毛掸子就打。
委屈,不服,生气,无奈,愤怒,各种情绪填满了我的小身体。于是,我就再不吭声,也不哭了,任凭爸爸打,直到鸡毛掸子打断为止......
后来我懂了,大人需要的不是真相,他们需要的是维护他们作为父母的那个位置,那个权威。
可是,我敢保证,他们直到今天都不知道我回答他们的“不知道”,是我那天最真实的回答,是事情的真相,也是我作为一个孩子,最尊重他们作为父母的回答。
那时,我好想他们知道我不知道怎么丢的,或许他们能陪我一起去找找看,没准能有希望找回来呢,毕竟我也喜欢那块新手绢啊。
但是!但是......但是。
说到这儿,你应该有些相信我说的话了吧?不然,你也可以细数一下,你或者你身边也应该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过。
比如,当你不想说话,或者不想搭理谁时,最简单最方便的回复便是——不知道。
有时,你不想介入什么事;不想被麻烦;不想得罪人;或者,想偷懒;想讨好他人;想省事……
总之,各种理由,各种状况下,最简单最妙的回答便是——不知道。
一直以来,听到很多人说,聆听很难,有人甚至放弃或没有信心学习聆听了。确实,聆听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我觉得,越不容易,越要学习和修炼;容易的事,该多没趣呀。
如果你愿意,我邀请你,从最容易的开始,先听懂各种场合下,别人说“不知道”,代表什么意思。
就从这儿开始,练习聆听吧,你会发现很多未知的事情,你会成长,也可能从此爱上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