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焦点访谈》关于“推墙”案件审理的报道,着实吓了我一跳。对于如此敏感的字眼,偶向来心存避讳滴,喂马会被吓到咧?
最近一个多月,我一直在想“拆墙”的问题,猛然听到“推墙”,有点蒙圈了。
什嘛?你没听过“拆墙”,好吧,这是古典大作《拆掉思维里的墙》的简称。几年前看的书,已忘了七七八八,还记得大意是告诉我们新时代需要新思维,不要被那些条条框框所限定。
这本书又叫“人生开窍手册”。手册很好,开窍很难,我却经常还会钻进死胡同或者牛角尖。
当需要的思维方式和习惯的定势思维PK,你觉得会是一种什么感受?自问自答还是人格分裂?头脑风暴还是集体撕逼?
不管怎样,最终还是需要调和——调解至和谐共存,需要时皆为我所用。不管捋不捋得清楚,这里暂且列举我所经历的4对:
1.概念思维PK故事思维
从写公文转到学习写故事,这一对是问题的核心。
不论是从普遍到特殊(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方式,还是从特殊到普遍(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式,侧重于在各种概念中游荡。
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常常是从个别事物开始,而后推及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如此循环。但不论是怎么循环,很难说清楚里面过程的细枝末节,这也许只能归结到人类智能的伟大。
而故事思维恰恰是细节制胜。寻找两者相同点,都是以直观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另一个相同点,故事也多属于个别和特殊的事物,长篇大段,甚至百十万字,也许就为了说明一个概念(一句话、一个词)。
2.逻辑思维PK形象思维
归纳与演绎属于逻辑思维的范畴,是抽象思维。
写作时,引题、破题、立题需要逻辑思维。有的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去破;有的从意义、目的、问题、对策去破;有的就是设问,提出一堆问题,引发读者思考;还有的从方式上讲,有的从内容上讲。
对于文章的结构,或称为逻辑结构,有线状(一到一)、树状(一到多)、网状(多到多),等等。
形象思维是文艺青年必备技能,文字、音乐、绘画、雕塑等各种艺术形式,都得塑造一个鲜明、突出的形象。
现在看来,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逻辑”像是车道,“形象”像是道上跑的各种各样的车辆。逻辑顺畅,就像是有省道、高速、铁路;形象鲜明,就像是有客车、轿车、公交、火车。
3.递推思维PK发散思维
这两个从字面上好解释。发散思维是从某一点出发,通过推测、想象,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产生新的东西,多是变通和独创的。
递推思维是直线式的,朝着一个方向思考,或深入具体(细致入微),或高瞻远瞩(宏观俯视)。
这两者的矛盾似乎不太突出,因为递推多是纵向的,发散多是横向的,又像是深度和广度的关系。
4.直述思维PK隐喻思维
这一对要从文学体裁上来理解,直述是平铺直叙的记叙文所需,不论顺叙、倒叙、插叙,都是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去记叙和描述,唯恐说得不清楚。
隐喻在杂文、诗歌中使用较多,胸有感叹万千,却含而不露,多有隐晦,唯恐说得太清楚、太直白。
亲,绕了这么几大段,脑洞开了木有?
现在回到问题的起始点,这几对的PK是如何产生的?
当然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出现的,有的用得多,有的用得少,有的用的习惯,有的用起来手生,终归是练习不够,导致思维局限,笔法单一。
《少有人走的路》中说:活在当下。而我们在写作时,要么在writing,要么在准备write。所以,神游九天,气象万千,“走神”成了一种常态。
如何把思维中的内容用文字表述清楚到清楚、深刻、生动,直至应该有的那么一种味道、格调、情趣,实在是难矣!
难,想不到才难!所以,开始在自己思维的世界中徜徉吧。
所有探索与追寻,终将“功不唐捐”。
文/凭栏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