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22年希望自己能折腾出点儿事情,也基于所有的前提都是有时间,也基于最近发生的猝死事件。自己开始更大力度的去调整自己的作息和节奏。
每天计划做的事情:
1. 拿工资的工作(每天必完成的事情,哈哈哈,不然就要喝西北风啦)
2. 每日思考(思考源于有新知识 / 新发现 / 新体验,所以还是得想办法有“新”的东西进来)
3. 想折腾的事儿的推进(需要有时间,来认真的思考规划和落地推进)
之前的时间安排(2.7-2.20 践行):
08:30 起床
08:30-10:00 洗漱收拾吃早餐
10:00-11:00 学习看书 + 做一些今日工作的梳理
11:00-22:00 上班
22:00-24:00 下班回家 + 洗漱收拾
24:00-01:30 写每日思考 + 第二天的规划
01:30-02:00 玩手机休息
这个时间安排下,早上倒是很舒服、不紧不慢,但晚上妥妥的弄到很晚影响了睡眠,而且在意志力薄弱的深夜,拿起手机开始玩耍,很多时候 02:00 根本刹不住,总想着“啊,放纵一下吧,白天已经很累了”,然后就越睡越晚。这样带来的副作用就是:睡得晚 ➡️ 起得晚 ➡️ 没时间 ➡️ 想做的事情做不了 ➡️ 被现有的工作锚定无法动弹 ➡️ 自我责备不开心
阿哈哈哈哈,感觉从“睡得晚”推出了一连串的“代价”,虽然看起来好像有点儿危言耸听,但真的,一切改变的前提是你开始有“个人可支配时间”,有了这个时间,就有了开始思考和行动的可能,那么一切自然会开始变化了~
新时间表 1.0(02.21-02.23 践行):
07:20 闹钟响起(实际 08:00 才起床)
08:00-09:00 起床收拾到公司
09:00-10:30 写前一天的思考
10:30-11:00 开始处理工作
11:00-22:30 上班
22:30-24:00 下班回家 + 洗漱收拾睡觉
新时间表施行了之后,晚上确实开始早睡了,至少 00:00 不再玩手机了,在床上翻滚着差不多 00:30 也就睡觉了,但早上的幸福指数下降了,因为给自己规定了要在上班前写完的 ddl(因为如果上班前不写完,那么一天基本上就没有时间了),早上就会着急忙慌,倒不是真的很忙碌,而是心态被影响了,这也不是我希望看到的。
于是,又开始思考可以怎么调整...
其实从之前的实际情况来看,19:00 下班离开公司和 23:00 下班离开公司在大多数情况下差别没有很大,在公司的时候就是有事情,离开公司了如果大家真的有事儿,在我们这种全球协作办公的情况下,大家也会发线上消息沟通。在公司里呆着除了真的有事儿的时候,其他基本上是:
1)因为“卷”,别人没走我也不好走
2)因为感觉自己有事儿,有些事儿好像没处理完
3)有些需要协作的事情要沟通处理
对我自己来说:
【1】在现在的情况下不应该对我造成影响,因为我自己需要取舍
【2】的更有效处理方式是梳理好每天的 to do,明确工作目标 + 工作产出
【3】的更有效处理方式是思考清楚对应问题的症结在哪里,需要哪些人提供怎样的支持
于是开始有了 2.0 的时间表(02.24 践行)
08:00 起床
08:00-09:30 起床收拾到公司
09:30-10:30 写前一天的思考
10:30-19:00 上班
19:00-22:30 梳理自己想做的事情 + 今日思考大纲
22:30-24:00 洗漱收拾玩耍睡觉
新的时间表践行了 1 天,无论是在早起的舒适度上,还是在个人可支配时间上,还是在工作效率上,都高了很多,可以持续推进,后续有迭代和思考,也会再来分享~
今日小结:
1. 早睡早起,真的身体会慢慢变好
2. 一切改变,都是以“个人可支配时间”的增加为前提的
3. 给自己一个“定死”的下班时间,一方面逼自己提高效率,一方面作为“个人可支配时间”的保证
持续行动,加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