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葡萄,到底要不要吐葡萄皮?
夏秋之际,葡萄大量成熟,各种葡萄色彩斑斓,红黄绿紫黑,你方唱罢我登场,让人目不暇接。俗话说,“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葡萄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水果之一。在距今6700万年到1.3亿年的中生代白垩纪的地质层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葡萄科植物的踪迹。在欧亚大陆北部、格陵兰西部的距今6500万年的化石中,也发现了葡萄的种子和叶片。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的地区,包括小亚细亚、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等,发现1万年前葡萄种子的化石。大约在7000年前,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就开始了葡萄的栽培。
我国古人早在殷商时代就开始采集、食用野葡萄。《诗经》中载有“绵绵葛藟,在河之浒”,其中的“葛藟”即是指的野葡萄。野葡萄皮厚肉少,味道尖酸,大多取其果汁,调味食用。食用野葡萄在我国保留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直到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驯化后的葡萄及其栽培技术才引入了我国。葡萄在我国初始之名并非“葡萄”二字。我国最早有葡萄记载的《史记》《上林赋》两书中,均写作“蒲陶”,后来才有“蒲桃”“蒲萄”“葡萄”等写法。
我们知道,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自出生以后,吃饭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人类为什么要一日三餐?为什么要摄入适量的谷物、蔬菜、水果?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人类摄入食物的最终目的是要为身体的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提供必要的营养素。食物中的营养素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为产能营养素,主要包括糖类、脂类和蛋白质,它们在体内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后,会产生一定的能量,为我们的各项活动提供必要的能量支持。第二类为非产能营养素,主要包括维生素、矿物质、水等,它们是体内各种代谢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物,以不同的形式参与代谢,但自身不产生能量。
产能营养素在代谢过程中,会生成新的成分。比如葡萄糖进入人体后,在细胞的基质中,可以通过无氧代谢转化为乳酸、丙酮酸等物质,产生少量的能量。在线粒体内,乳酸、丙酮酸可以进一步通过有氧代谢,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大量的能量。在有氧代谢过程中,会伴随着产生一种叫做自由基的物质。
自由基被称为“万病之源”,是导致心血管病、癌症、高血压、动脉硬化、痴呆、老化等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自由基是一种含有不饱和电子的物质,它像是一个调皮的孩子,进入人体后会到处游荡,争夺其他物质的电子,使自己变为饱和状态。如果夺去细胞中蛋白质分子的电子,就会使蛋白质变成畸变分子。畸变的蛋白质分子因为缺少电子,也就变成了新的自由基,就要去夺取邻近分子的电子,使邻近分子也发生畸变。这样的恶性循环就会产生大量的畸变蛋白质分子。当自由基或畸变分子抢夺了DNA的电子时,就会使得基因发生突变或产生癌变。正是因为自由基的这种任性行为,导致人体引发了一系列的疾病。
另外,汽车尾气、紫外线日晒过度、剧烈运动过度、压力过大、睡眠不足、吸烟饮酒过度等都会使人体内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可以说,人体内自由基的数量庞大,严重威胁着人体的健康。
我们知道,不同的植物颜色不同;果实成熟过程中颜色也往往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研究发现,在植物体内存有不同的呈色物质,其中有一类叫多酚化合物的物质,分子结构复杂,含有多个羟基,呈色威力最大,可以使植物呈现赤橙黄绿青蓝紫不同色彩,如成熟的山楂、桔子、蓝莓等颜色偏深,都与它有关。除了呈色作用外,多酚类化合物因为含有多个羟基,还可以清除自由基,是自由基的破坏者。
葡萄皮颜色多样,是否与多酚化合物有关呢?这是科学家感兴趣的一个问题。研究证实,葡萄皮中含有丰富的多酚化合物,而且它们的种类、含量不同,直接影响到了葡萄皮的色泽。深颜色的葡萄,如巨峰、红提、玫瑰香等,皮中主要是花色素、黄酮等色素类多酚化合物。浅色葡萄如水晶、阳光玫瑰、京早等,颜色大多为白色至浅黄色。这些葡萄皮中同样含有多酚化合物,只不过它们为无色的多酚,被称为单宁。一般说,色泽越深的葡萄皮,多酚化合物的含量越高。
葡萄皮中除了含有色素、单宁外,还有一种叫白藜芦醇的物质。白藜芦醇是植物受到应激反应时产生的天然植物抗毒素。钟情于生长在贫瘠的沙石地上的葡萄,适应环境,应激而产生了白藜芦醇这样一种多酚化合物。目前,大量研究证实,白藜芦醇具有保护神经、抗抑郁、抗肿瘤、抗自由基、防治心血管疾病等作用。
难道吃葡萄真的要“不吐”葡萄皮吗?嗯,对,可以不吐葡萄皮。葡萄皮中含有的多酚化合物有这么好的功能,我们为啥要浪费呢?无论深色葡萄还是浅色葡萄,食用时都可以“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但葡萄皮往往发涩,或者难以下咽,有没有办法解决呢?有!很简单哟,将葡萄皮在口腔中多咀嚼几次再吐掉就可以。因为多酚类化合物溶于水,反复咀嚼可以使它充分留在口腔里,随着葡萄汁一起进入我们的体内。当然,市场上出售的葡萄,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量的农药残留,所以在吃葡萄前,一定要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