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物事美的印证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作者宋应星,明末清初科学家。书名由“巧夺天工”和“开物成物”两句成语合并而成。“其主旨是只要丰富自己的知识技能,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辛勤劳动,就能生产制造出生活所需的各种物品,其精美的程度胜过天然。”喜欢这种论述,并为之追捧。

书的第一章作者对稻、麻、菽、麦、稷、黍作物的种植及其灾害预防,以及水利工具的运用作了详细的阐述。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土生土长,所以对作者所讲的,我们本地有的作物,诸如:小麦、谷物、豆类等作物的种植及锄、犁、耧、耙一些农具的使用我都比较熟悉和了解,读来十分亲切,尤其是书中的那些图片,睹物在目,栩栩如生,仿佛又把我带回了单纯的少年时代。

记忆中,那时候学校不光放暑假和寒假,还放秋假。放秋假时,下田劳动就多一点。比如收玉米,成堆成堆的玉米,白天收回来,晚上就要批皮。散的棒子不说,留有玉米皮的,就要像编辫子一样把玉米皮辫起来,然后两串相接,最后才一层一层搭挂在屋檐下的绳索上。现在许多展现秋天的图片中就有这样的影像:一道道悬挂着的玉米,金黄金黄,在苍凉的冬日,映衬得褐色的房屋有了无限的温暖。不难想象,在那个物质困乏的年代,那一道道金黄的色彩,激荡了多少父母的生活信心或记他们延生出了多少美好的希翼。想来,即便是匆忙中的偶尔一瞥,也会令他们前行的脚步更加坚定。

那时还会有爆米花的要来。寂静的冬日,“嘭嘭”的爆米花时特有的声响,和着那爆米花特有的清香,会引来一个村子的喧闹。

第二章特别详细地说到了养蚕、造棉、纺织。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我们家几乎年年养蚕。养春蚕。记忆中,母亲刚领回蚕种时,屋里好像还生着炉火。一天功夫,黑黑的小蚕就从蚕种里孵出来了。母亲拿一根白色的鸡翎作扫帚,把这些小蚕先扫在一个铺了白棉纸的红漆木方盘里。桑叶一开始还剪得碎碎的,随着蚕的生长,慢慢变成条,后又喂成整片桑叶,最后等蚕大眠起来,干脆拿桑条往过摆了。一张蚕,两间屋子养还不大宽敞。

母亲总说蚕姑娘最干净,她住的房屋,匾子都事先用石灰水消过毒。等蚕身体变透明时,便把蚕捉上用谷秸绑好的垛子,任它们在上面游荡,吐白白的丝结茧。摘茧时,母亲还会蒸茧窝来贡献蚕姑。中间的许多细节如今都很难追忆。但我知道,我们兄妹3人的学杂费,都是母亲养蚕辛劳所得。

现在,我们家还有许多纺出来的,未织成布的棉线。而村里早没了织布的人。恐怖在我们小城也找不到一个了!织布机,在我的脑海里,早酿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随时翻,随时新簇簇展现。而我的孩子,恐怕只是在教科书或博物馆里见过织布机,至于亲眼目睹老人家织布,是不大可能了。

接下来几章作者依次讲述了彰施、粹精、作咸、制糖以及陶瓷、冶铸的工艺,对于彰施我略有了解。知道从一些材料中能提取出某种色彩,再加明矾或碱即可变色。记得小时候我们邻村就有一个染房,当然所染之色不过是黑蓝,十分单调。忽然想起小时候卖的,二分钱一个,做黑蓝墨水的类似药片样的颗粒,想必就是依此制作的。

对于色彩,作者的描述更是简单美妙,他说:朱子曰:霄汉之间云霞异色,阎浮之内花叶殊形。开垂象而圣人则之,以五彩彰施于五色,有虞氏岂无所用其心哉?飞禽众而凤则丹,走兽盈而麟则碧,夫林林青衣,望阙而拜黄朱也,其义亦犹是矣。君子曰:“甘受和,白受采。”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而使殊颜异色得以尚焉,谓造物不劳心者,吾不信也。

真是简约得不能再简约,美得不能再美的语言了!其意说:宋先生说:天上的云霞有着七彩各异的颜色,大地上的花叶也是美丽多姿、异彩纷呈。大自然呈现出种种美丽景象,上古的圣人遵循的提示,按照五彩的颜色将衣服染成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难道虞舜没有这种用心吗?众多飞禽之中只有凤凰的颜色是丹红无比的,成群走兽之中唯独麒麟才是青碧异常的。那些身穿青衣的平民望着皇宫,向穿着黄袍、红袍的帝王将相们遥拜,这也是同样的道理。有君子说:“甜味容易与其它各种味道相调和,白的底子上容易染成各种色彩。”世界上的丝、麻、皮和粗布都是素的底色,因而才能染上各种颜色。如果说造物不花费心思,我是不相信的。

这些话语真耐人细品。作者接着讲到作咸,也就是制盐。我在一些记录片里看过池盐和井盐的制作。还有陶瓷,里面讲了的瓦、砖、瓮的制作。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人就自己烧砖,有砖窑上这个地方。对于制砖我没有什么印象,但上世纪80年代左右我们家第一次修房子时,烧石灰和抹糊砌我还是有点记忆。烧石灰如书中所述的一样,只记得爷爷在挖好的一人多高的坑里填了许多炭和石头来烧,具体烧了几天不清楚。但在施工时,见从里面挖出一担一担白生生的石灰,惊奇就在那时刻进了脑海。

摸糊砌是用红土和麦秸加水和成泥坯,再捣入一个长方形的木框模型里压制,完后,再一块一块,方方正正地摆在太阳下晾晒。那个“摸”字,最是传神。因为,为了使其光洁整齐,每一块糊砌都是爷爷用手摸了又摸的。记得二000年左右家里翻盖房屋拆迁时,虽然过去了20年,但那些泥做的糊砌,拆落下来时,一块一块多数仍完好无损。就像记忆或埋藏在里面的亲情,不肯随岁月的流逝而消失。

至于后面讲述的舟车、锤锻、燔石、膏液、杀青以及金、银、铜、铁的产生、佳兵、丹青、典蘖、珠玉的制作产生,这些东西在我们平常人心里多是模糊不清,似懂非懂。作者在序中也都替我们作了宽慰,他说“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其与几何?”意思是说,上天覆盖万物之下,大地承载之上,物种称得上有万种之多,而万事万物随机变化,成为各种形态,而一点也没有遗漏,难道是人力造成的吗?事物既然有上万种那么多,必须等到别人的口头讲述和自己亲眼见到,然后才了解,那能知道多少呢?

“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横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若为士而生东晋之初,南宋之季。其视燕、秦、晋、豫方物,已成夷产;从互市而得裘帽,何殊肃慎之矢也?且夫王孙帝子,生长深宫,御厨玉粒正香,而欲观耒耜;尚宫锦衣方剪,而想象机丝。当斯时也,披图一观,如获重宝矣!”的确,就像现在,我打开书中的图案一看,不就像获得至宝一样吗。

《天工开物》,让物事有了美的印证!不敢想象,作者禀赋着怎样的锦心素颜,才把生活中的繁杂,译成了简单的美事,端呈给我们。“多识前言往行,以自蓄其德”,作为今人,我们有责任让这些文字得以将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417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921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850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945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069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188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239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94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409评论 1 30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73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98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78评论 4 33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205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1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56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722评论 2 36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81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