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老二说话喜欢用“以后我……”这样的句式。比如你不让他吃巧克力,他会说:“哼,以后我吃很多很多巧克力!”你不让他买玩具,他会说:“哼,以后我买好多好多玩具!”你让他吃菜,他说:“哼,以后不吃菜!”
他在用他仅有的反抗方式宣誓:这次我虽然向你妥协,但不代表我认同你。
有时候别人给了他从前禁止他吃的零食,他会故意在我面前吃,用一种挑衅的眼神看着你,那眼神分明在说:看,我在吃什么?你能把我怎么样?
老大的叛逆没有这么早,也没有这么明显,但是我记得他跟我说过这样的话:“为什么什么都要听你的?我有自己的想法。”
老大六岁多,老二三岁多。哈哈,他们早已都不是三岁小孩了。
自我意识的觉醒早晚都会来。部分行为主权的让渡未必是件坏事,在规矩范围内即可。
想起来最近的一件事。
前些天,一个应届大学毕业生找我咨询(诉苦),暂且叫他小A吧。小A,从小被告知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用管,凡事都有父母做主。当初报志愿也是父母主导的,结果本科一个都没兜住,后来父母自觉耽误了孩子,不再过问关于大学志愿的事,(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于是再也不为孩子做任何决定了)。小A于是自己随便报了一个三本上了一个随便的专业。大学四年甚至抑郁了两年。今年毕业了,大形势不好,就业很困难,所有的人事招聘考试都考了一遍,都没有上岸。今年想要考研来提升就业的资本。但是他不敢面对考研。高考过后,凡是需要做决定的事,他都会焦虑和无止尽的内耗。
小A心里一直有一道情感的坎,他对父母有一种恨与失望。小A说,从小自己就是所有人眼中那个听话的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成为让父母骄傲的孩子,回报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可是自从报志愿失败以后,父母对他的事就很少插手了,他觉得自己被抛弃了。小A说:“前18年我什么都听他们的,结果突然撒手不管我了,等我自己做了决定,成功还好,要是失败还会说我做决定前考虑不周全,把责任全归结在我身上。我有选择权吗?他们听过我的吗?现在我想考研,他们也不帮我做决定,如果考不上肯定又会说我。我真不知道怎么办了”。
我突然觉得面前这个23岁的大男孩像个小孩子,因为害怕承担自己做决定的后果而怨恨当初的父母。小A还说到,他最烦他妈妈逢人便夸自己的儿子从小到大没有被老师叫过家长这件事。“一个男孩子从来没有被叫过家长有什么可夸耀的?我反而觉得悲哀,我为了她有多努力压抑自己的天性?”小A说。
其实小A自己也说,心理层面的问题在身体上也是有反应的,比如,每次遇到重大事件或者决定,他都会肚子疼或者生病,然后就给父母打电话。父母只知道自家孩子身体弱,在外地经常生病,他们大概永远都不知道个中缘由。
故事就先讲到这儿。
有时候,当我面对一个一个具有形形色色问题和想法的孩子的时候,我内心深处最真实的隐忧是:我们今天该怎样做父母啊?父母的观念和教育不像余额宝,收益每天看得见。家庭教养方式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显露出影响,回馈周期越长越难以做出干预。学做父母,大概是我们为人父母要上的终身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