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是互联网的丛林法则,优胜劣汰,天经地义;
有人说,这是资本的无情收割,熬死一批,换血一批;
还有人说,这只是个伪命题,真 正 的强者哪怕50岁照样能杀疯。
但现实是——裁员潮一波接一波,招聘要求越提越高,薪资倒挂越来越严重。
你以为自己 资 深 了,结果发现市场只想要更年轻、更便宜、更能加班的“工具人”。
于是,“35岁转行送外卖”的传说满天飞,甚至让无数码农在深夜反思:
难道这辈子就这样了?难道我们的价值真的只能靠年轻和体力决定?
别急,事情没那么简单。
互联网的游戏规则确实在变,技术红利期已过,信息差不再奏效,资本越来越精明……
我也同样程序员出身,而且是混迹职场15年的标准职场牛马。
今天也来聊聊这个话题。
这篇文章,不搞鸡汤,不讲玄学,只谈现实。
写得有点多,列个大纲:
1、生存空间分析
2、职业发展误区
4、如何 破 局?
5、AI危机
6、多读点书
聊的核心是程序员的发展路线和前景。
咱们先了解一下软件公司不同等级的人员分配情况,以及不同等级对应的人员要求、人员重要性以及人员占比。
程序员职场危机的话题从来都是热门,可大多数人考虑的点永远是行业、市场、趋势,其实最应该分析的是程序员的生存空间和晋升途径。
01 生存空间分析
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一般会思考三类问题:
1、做什么?
2、怎么做?
3、如何做得 高 效?
这三个问题哪个更重要?
其实重要程度就是上面的1、2、3的正向顺序。
在一个软件公司里面,对上面三个问题负责的分别是:
1、CEO:做什么?为什么做?
CEO一般是指小公司的老板、总经理,大公司的副总、事业部负责人等。
2、CPO: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子?
CPO一般是指小公司的产品经理、业务负责人,大公司的产品总监、首 席 产品经理
3、CTO:如何做?如何做得更好、更 高 效 ?
CTO一般是指小公司的研发经理、技术负责,大公司的技术总监、技术副总
这个分类只是大致,实际情况是不同等级之间的职责有交叉,而且还有细分,咱们不纠结这个……
基于这个级别,我们都知道,95%的程序员都处在第三个级别下面。
首先从软件公司的岗位级别和重要性方面,咱们就处在最 后 一级别。
至于行政、人事、服务、售后,咱就别抬杠了,咱们无非就是技术分量重一点,也都在同一个级别,彼此之间再争执,没意思……
从CTO再往下,会有架构师,技术组长,研发经理等管理角色,而且这些角色很多时候也是重合的,所以这部分技术管理岗的占比最多10%。
再剩下的,就都是咱们码代码的程序员了,要占到80%以上。
基于这个岗位等级和人员分配比例,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程序员的晋升和发展路径。
同时也能清晰地看到,这条路注定越往后越难……
02 职业发展误区
误区:把技术当成职业生涯的唯 一 指标
记得刚刚毕业的时候,搞C++通信。一开始就是个泥腿子,看起来是啥活都干,其实手里全是边角料的活儿……
后来学了设计模式、性能调优、了解了架构设计等技能,认识了圈里一推的技术大佬,感觉自己牛B的不行。
搞技术就是厉害,产品设计再好、销售卖的再好、老板再吹牛B,还不是得靠我们程序员去实现?
学习了这么多厉害的技术,自己比打了鸡血还兴奋……
感觉自己离跟乔布斯(那时候乔大 师 还在)交流、跟比尔盖茨合作、跟雷军握手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五年后,自己做了技术组长,慢慢发现,产品设计也挺重要,一个软件好不好用,软件代码质量是一方面,产品设计好像也很重要。
再五年后,到了总监级别,我不愿意承认但也不得不承认:对于大多数人软件公司来说,技术只是个工具。做什么工具,解决什么问题,如何使用工具,比工具本身更重要……
那一刻,我才看清前面咱们总结的程序员发展路径的金字塔。
那时,我已经不再幻想乔布斯、比尔盖茨、雷军,而是开始思考未来在哪里……
开始担忧程序员这口饭还能吃到什么时候?感觉自己的饭碗随时可能被人夺走……
“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东西都像钉子”……
用这句话来形容我前些年打鸡血码代码的状态,非常贴切。
从纯技术的角度看代码程序员的职业发展,本就是错误的。
如果单纯考虑技术,从普通码农到技术组长,到研发经理,再到研发总监,这就到头了,以后呢?没有以后了,因为以后就不单单靠技术了。
乔布斯虽是技术出身,但是他的成功也是因为他找到了商业合作伙伴。
雷军现在都造车了,可他身上的标签是“不要跟雷军拼营销”。
字节的张一鸣也是程序员,可我们发现仅仅只靠技术,好像并不能支撑他做出头条、抖音。
所以说,如果只把技术当成程序员的唯 一 成长指标,这条路注定是拥挤的,注定会内卷。
既然技术未来的管理岗位只有10%,那么注定剩余的大部分人会被淘汰……
03 如何 破 局?
要学会打猎的本领,而非专注打造一把 猎 枪。
五年前,我以一个程序员的角色进入到现在的公司,当时公司处于市场开拓阶段。有政策背书,有市场需要,拿了不少单子,但是公司的软件研发是外包出去的。
外包团队的特点相信大家都知道,就是做项目,拿下项目,上线了拿一部分钱,验收了再拿剩余的钱。可外包团队做出的软件产品质量和可持续性难以维持,一开始项目少还能应对,可当项目多了,就顶不住了,大部分项目都处于交付阶段,因为产品问题,迟迟拿不到验收报告,公司也就拿不到尾款。
在来这家公司之前,我有过五年外企的经历,也有过从0到1组建团队经验,也交付过上千万的项目。
在上海外企待了五年多,30岁有了孩子,家里老人也年纪大了,所以决定回老家省会郑州。
回郑州之前,我还是技术的思维,还学习了大量机器学习框架和算法,可回来之后,发现根本找不到相关的工作。
在Autodesk待了五年,作为世界最 好 的三维软件公司,在郑州找个图形类的技术岗位,还是非常容易的。
可我跟圈里的伙计们聊天发现,高级的技术岗也有,但是很少,去一个大点的公司,能不能混到高级技术岗都是未知。郑州算是二线城市中的二线城市,软件程序员,撑死也就一两万的工资,不可能再高了。
所以,唯 一 的途径就是走技术管理路线,带团队,做项目,做产品。所以我就选择了一家小型的教育软件公司,从程序员干起,两年内干到了研发经理。
这段经历简直就是一段血泪史,技术人员的单线思维、忽视人际关系、不重视人情世故、不懂得汇报交流,这些坑让我踩了个遍。得罪客户、吓跑员工、跟其它部门负责人冲突,甚至跟老板都闹翻了,中间被人逼着离开公司,最 后 再回到公司。
撞得头破血流之后,才把团队建设起来,才把项目交付。其实没挣多少钱,唯 一 的收获,就是实现了从技术到管理的转变。这段经历,为我现在的这份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小公司的技术管理,真是啥啥乱起八糟的事情都得操心,码代码、测试、交付上线、处理bug这些技术的本职工作咱不提,公司的网络、办公电脑、打印机,老板家孩子写PPT都得参与……
但恰恰是这种恶劣的环境,帮我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心态。大厂的经历可以帮人磨练技术,但是换到二线城市的小公司,大部分人还真的难以适应。
每个地方都有其生存法则,别看都是程序员,干的活好像完全不一样……
既然当了技术负责人,我也接触到了公司的业务发展和行业现状。我发现当时的行业受限,我计划把项目的产品上云,向其它地方推广,可公司的业务根本没这个空间。
所以我就出来了,做过了一个区域平台,那就选一个做省级平台的公司上班,一定更有收获。
那时,我就已经明白,技术只是工具,业务、市场、行业以及好的市场策略,才能有好的发展。
来这个公司之后,目的是想做个省级平台,以便有更高的视角和更好的技术经历,才能看到未来的路该如何走。
第 一步就是先接手外包团队的那一坨屎山(源代码),然后一边招人,一边开始开发全新的软件平台。
我招的第 一 个人就是个架构师,年龄比我还大,第二个就是产品经理。
一晃一年多过去了,新产品已经替代了所有的项目软件,直接微服务架构,前后端分离,前端用vue,后端spring-cloud,终端全部用uni-app,docker(现在是k8)自动化部署,两个运维人员就能搞定十几个项目。
公司在产品方面的窟窿终于补齐了,可项目交付和售后服务一直跟不上。这时,我也明白,给用户提供好的服务和价值,能得到用户的认可,是需要完整的解决方案的。
那就开始接手产品、项目、交付、售后……然后就晋升到总监的岗位。
小公司,总共三四十号人,单管研发,可没人给你这么高的岗位权限。
在这期间,光是管理书籍就看了十几本,不过还好应付下来了。
收获当然也很多,钱自然是多赚了点,但不算太多。更多收获的是沟通表达能力、管理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商业的视角。
但按照技术发展的金字塔来看,我依然在技术范畴,再往上还需要啥?
我估计大家都能猜到,那就是离程序员最远的领域:市场!
扯得有点远了,总结一下……
互联网的繁荣(我说曾经),以及程序员技术的高门槛,特别容易让人产生幻觉:
那就是觉得只要技术好,一技傍身,就一定有一口饭吃!
在外企的时候,我也是这么想的,可事实远非如此……
就好比这个段落标题,我们不能仅仅只是努力学习如何打造一把 猎 枪,也要不断地学习打猎的本领。
技术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是我们进入互联网行业的初期的生存饭碗,可它也是有生命周期的。
如何延 长 生 命周期,那就得围绕技术,基于技术,尽可能的拓展自己的技能范围和认知范围。
既然80%的人都是普通人,那么注定大部分的建议和想法都是普通的、没有太多价值的。这当然也包括我啰嗦了这么多,或许这只适合我,或者跟我类似的人,仅供参考……
未来的路,不要人云亦云,要尽可能以自己的认知和现状去寻找突破。
尽量能早一天看透 真 相,早一天找到未来的方向。
既然死磕技术未来前途渺茫,那就提前做准备吧……
做,都是答案,想,全是问题
多践行自己的想法,不管是刚毕业的菜鸟码农,还是工作多年的技术老炮,现在,此时此刻,就开始做调整把。
不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精致的旗杆,而是成为一个六边形战士。
04 AI危机
ChatGPT出现的时候,就有了一个言论:“程序员在自掘坟墓”
我不觉得这句话是危言耸听……
既然是码农,自然对AI领域回多了解一点,早在阿尔法狗战胜围棋世界冠 军 李世石时,我就开始研究机器学习了。
后来回郑州之后,找不到AI相关的工作,没办法就只能先混饭吃……
自从ChactGPT出现以后,我一直把它当作办公助手。就像用计算器算账、用键盘掉代码一样。
今年过年的时候,DeepSeek传遍大街小巷。一开始,我不以为意,觉得无非就跟讯飞的星火,百度的文心一言,大差不差……
大年初三,在亲友的麻将桌上竟然听到大家都在议论,感觉这次肯定不一样,我才下决心要研究一下Deepseek。
那天晚上,我下了麻将桌,尝试了Deepseek,我盯着屏幕里DeepSeek的解题过程,后背突然窜起一阵凉意。
DeepSeek的底层模型真是厉害,相较于ChatGPT,硬是把算力成本缩减了二三十倍,而且还是开源的。开源对于普通人可能没概念,咱们码代码的兄弟肯定知道,敢这么玩的,都是大神……
因为太牛B,以至于美国AI大厂股票全面下跌,美国已经害怕到还强烈抵制大家使用deepseek。
杭州深度求索这帮大神是真厉害!火爆之后,过年期间,Deepseek服务器竟然遭到境外的黑客的围攻,国内各路大神联合反击,这场战役打的是真解气。
紧接着,国家出台文件,直接把deepseek带进红 头 文 件,没多,郑州市的政府红 头 文 件里立刻相应支持,直接把Deepseek的字样贴进红 头 文件,这种情况极少见。
ChatGPT的出世,极 大 限度地降低了AI的使用门槛地。而Deepseek的出现,都开源了,等于说把门槛直接移除,无障碍应用……
这些事说明了大的趋势,但好像不够具体……
我分享两个具体的案例,至于写文章,写材料,回答问题,我就不说了,对于咱们技术人员来说,都是小儿科……
案例一:代码能力
我尝试过用ChatGPT,通过python的pygame框架给女儿写一个练习打字的小游戏,只需30分钟。
常规来说,即便咱们有多年编程基础的,不得熟悉游戏框架,不得研究设计游戏逻辑,可AI直接把90%的代码都写完了,我调试、完善即可。
再有,去年,我老婆有一项工作,需要在某个网页上重复填写一些表单,因为数据量大,需要整理,而且重复填写表单非常消耗时间。
她老板欺负她,她回来跟我哭诉后,我一顿安慰,最 后 免不了被她欺负,这活儿 我不接也得接……
那就用代码实现呗,这类程式化的工作,还是难不倒咱码代码的……
AI处理数据,生成表格,python读取表格数据,借用webdriver库,直接往浏览器写数据,时间成本直接节省70%。
可随着数据越来越多,我工作也忙,这个还是太消耗我的时间,之前只解决的编辑框的填充,现在所有按钮和复选框、单选框,下拉列表,都要自动化。
可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技术问题:这个网页的多选框和复选框总是获取不到,好不容易获得到了,发现发送不了鼠标指令,我也不是专业搞前端的,纠结了我好久。
那天偶然,我又尝试了问问AI,并把前端代码人给它:
然后获得了它的答复:
我按照要求,把代码完善了,可是出现了按钮获取不到的问题,这个问题网上搜了很多,找不到答案。
直接把vscode的报警扔给它:
给了三个解决方案,最 后 一个解决方案解决了问题:
直接通过JS强制执行就可以实现,以前总想着模拟鼠标事件。
这个问题其实对于专业搞前端的伙计们来说,确实不算啥,可给我这个搞后端出身的人就有点为难了。
搞定后,录入数据的时间从30%有降低到10%以下,然后呢?
然后就享受老婆那崇拜的眼神,难得有机会呵斥道:“给我倒杯水……”
重 点 不是跟老婆炫耀,深度思考后还是感觉后怕
因为AI是不断自我迭代的,它替代基础程序员真的只是早晚的事……
未来的程序员需要懂代码,但是不用亲自写代码。
这意味啥?
很多人说,这意味着AI还是代替不了程序员。
错!大错,特错!
是不能完全替代,但这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干之前5个人,甚至是10个、20个人的工作。
那么,80%程序员的生存空间会被成倍地压缩……
案例二:业务创新
AI其实帮助我们再一次降低了创业门槛,啥啥都能问,代码也能写,如果你有好的产品创新思路,那就别犹豫了,大胆干吧……
那么对于跟我一样的职场牛马来说,要全方位拥抱AI。
去年的年初的时候,我就要求公司所有部门必 须 使用AI,全面提升工作效率。
公司的产品创新大赛已经发出去一个多月了,Deepseek的产品融合方案已经递交给客户好几套了。
既然咱们是技术出身,AI的理解和应用,本身对我们来说就更容易 ,这是个巨大的福利,而不是网络上宣传的各种AI焦虑。
拥抱AI是必 须 要践行的事情,在这之外,技术人员通常缺失用户思维、产品思维、市场策略,那就学呀,兄弟们,找准公司的任何机会去了解,去尝试,屎山一样的代码都能摆平,这些东西没想象中的那么难,别总想着只当个CTO,CPO和CEO也是可以考虑的……
所以呢?
没得选啦兄弟们,赶紧多学多用吧,焦虑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05 多读点书
外行人的眼里,我们都是这样:
牛仔裤、格子衫,运动鞋、电脑包……
社恐,腼腆,技术大拿
生活中的我们:
打游戏、看小片儿,炒股票、撩妹子……
闷骚,实在,热爱生活
内心中的自己:
其实每个技术人员的内心,不说是:“用科技改变世界”这么高尚,也至少是想用科技改变生活,实现个人价值。
同时,还得给父母看病、过生日,给孩子买奶粉、尿不湿,给老婆买衣服、买包……
事业和生存的双重压力下,在面对日益内卷的职场时,我们除了提高生存能力,其实没得选。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不愿意去思考,而是重压之下,思维惯性让我们不敢去想,不敢去尝试……
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太多能不能的事情,只有敢不敢的事。
2023年年底,老板把我叫到办公室说:“公司业务部门都在你手上了,还剩个市场部,你愿意接么?”
2023年公司的市场负责人离职了,市场人员半年多都是群龙无首。我其实已经做了一年多的大客户售前工作,对市场的难题和痛点也都了解一些。
但是毕竟是市场,离技术太远了,我抽完一整根烟后跟老板说:“你敢让我接,我就敢接!”。
老板思考了良久,说:“那就你了!”
我就拿着管理技术人员那一套来管市场,先解决部门内部权限和利益分配问题,然后在老板的建议下,招募了一个市场营销经历,24年就直接开干了。
过程当然很难,很痛苦,但收获也是巨大的,不仅2024年业绩完成,而且认识了很多重要客户、合合作伙伴和志同道合的朋友。
最主要的是,弥补了围绕软件产品的市场策略、销售思路、渠道建设以及极其重要的用户思维。
年底总结的时候,大家都问我,我有什么经验,我思索良久,总结就两个字:读书!
如果说职场的发展只靠经验,那提升太慢,其实最需要的是认知的提升。
如何提升认知?
读书真的是一个非常、非常有效的方法。
工作的前些年,读的书籍主要都是技术范畴,在技术转管理的那几年,我开始大量阅读各类书籍。
理财类的、管理类的、产品类的、心理学类的、文学类的等等各种类型。
平均每年二三十本吧,看到100本的时候,交流、表达、思维、心态等综合素质已经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如果看的书足够多,其实我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99%的难题和困惑,在书中都能找到答案。
推 荐 一些书籍吧,至少是我认为非常有用的书,仅供参考:
1、《高 效 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必读
2、《纳瓦尔宝典》必读
3、《用得上的商学课》路骋
4、《向上生长》九边
5、《把时间当作朋友》李笑来
6、《财富自由之路》李笑来
7、《财富自由之路-七年内赚够你的 第 一个1000万》一个老外,名字记不住了
8、《胜算》刘润
9、《终身学习》罗振宇
10、《做难而正确的事情》一个老外,记不住名字了
先推十本吧,看完了可以私信,再推
读完一本书你可能收获一个认知,读完十本书,你收获的认知不是十个,而是一百个。
知识之间都是有关联的,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会指数级上升,会出现涌现的效果。再结合实践,认知也会随着快速提升……
认知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动,行动才有改变、才有结果。
不管是新老码农,总得干点啥来 破 局 ,不能坐以待毙……
好了,不唠叨了,就此打住。
觉得有用的点个赞,回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