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说谎是我们人生的标配。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谎言莫过于“我从来没有说过谎”了。前段时间,微信公众号新生大学发表了一篇文章说,其实谎话和真话之间只有一线之隔。作者从3个方面,帮我们分析了什么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诚实度。一起来听听吧。
畅销书《怪诞行为学》的作者做过一个实验,他请来了十多个志愿者回答问题,题目是找出16组数字中有几对数字相加等于10,一张卷子里有20多道这样的题,志愿者只有五分钟时间。五分钟后他们只需要把卷子放入碎纸机,然后和研究人员说自己答出了几道题,就可以获得相应数目的报酬,一道题一美元。
你看,这个实验为志愿者创造了一个可以说谎的场景,因为时间很紧迫,而卷子已经被销毁了,所以没人知道你具体答对了几道题。但是,研究人员在碎纸机上动了手脚,碎纸机只剪掉了卷子的边缘,中间答题的部分全都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下我们就能知道有多少人说谎了。实验结果是,参加这项实验的有4万人,其中有将近70%的人说了谎。
那到底什么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诚实度呢?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的后续实验,发现了以下3个影响我们说谎的因素。
第一个要素是:社会准则。
还是前面咱说的那个实验,教授在志愿者中安插了一个托儿,这个人要做的就是在别人还在忙着做前几道题的时候,他就举手示意自己已经做完了,要交卷。他想传达的信息就是:他随便划了几个答案,然后把答案搅碎了就去领钱了,这摆明就是来骗钱的。看到他这么干之后,说谎的人数也噌噌的上涨。道理很简单,我们都拿别人当借口干过坏事儿吧,“我这么做,是因为谁谁谁也这么做了”。
但是,这个实验还没完,研究人员让这个托儿换了一身衣服,人们说谎的比例就大幅下降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啊,这个实验是在一个叫卡耐基梅隆的大学做的,参加实验的都是这所学校的在校生,而被安插在中间的托儿们,穿了一身匹茨堡大学的校服。结果,大家发现他在睁眼说瞎话,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学生就觉得,哇,匹兹堡大学都出了些什么大学生啊,太丢人了,一定跟他们划清界限。于是大家纷纷义愤填膺的拒绝说谎。
所以你看,都是别人先说了谎,有时候你会跟着说谎,有时候你会拒绝说谎。不同的社会准则,决定了我们的诚实程度。
影响我们诚实度的第二个要素是:模糊界限。
我们都分得清对和错,但对于中间的模糊地带却不是很敏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会暴露自己贪婪的本性。
举个例子:如果你问那些打高尔夫球的人,会不会因为球被打到了一个不太好挥杆的位置,就去用“手”把球拿到好打的位置?大多数人会说,这样做是违反高尔夫运动宗旨的,他们不会用手碰球的。如果你继续问,用“脚”行不行时,他们会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表示用脚挪动球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的。而且通常他们都会故意看着别的地方,假装是自己不小心碰到了球。你看,这里的用“脚”踢,就是高尔夫规则里的模糊地带。
再比如:为什么赌场要让顾客费劲巴拉地把钱换成筹码,让他们拿着筹码去赌,最后离场时再把筹码兑换回钞票呢?就是因为,这里的筹码就是一个模糊地带,它把你和你的钱隔离开了。手里拿着那几个塑料片,你就不会有强烈的得失感,所以你会看到赌场里,经常会出现一掷千金的情况。
实验中也出现了这种情况,当Dan 教授最后付答题者钱时,如果要求他们根据答题数先兑换筹码,然后再拿筹码换成钱时,人们说谎的比例就会增加。因为大家会想:说个谎,只是骗了几个筹码而已嘛,又不是真实的钱,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你看,这时人们的心理负担就没那么重了,说谎的人自然也就多了起来。
影响我们诚实度的第三个要素是:道德提醒。实验发现,我们只需要事前的一点提醒,就可以唤起人们心中的诚信,从而大幅降低大家说谎的比例。
举个例子:如果要求志愿者在答题之前,抄几句《圣经》里的“摩西十诫”,或者把手按在《圣经》上发个誓,人们在答题的过程中,说谎的比例就会大大降低。
也就是说,并不需要太多的强制措施,只要能够稍微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就可以有效地杜绝说谎的情况了。而且,人们在这方面的自觉性,和有没有接受过专门的道德课程没有关系。只要在实验前提醒一下志愿者,他们就不会说谎了。
你看,从这一系列实验可以看出,人说不说谎可能只在一念之间,一些细微的因素就会影响我们的选择,所有的道德都是依托环境而存在的。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新生大学”(你上次说谎是啥时候?)音频稿:安迪讲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