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8日班级举办了我的信念愿景与目标活动,我其中一项就是;一年读完37本书。《精进》这也是我今年读的第一本书。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作者是知乎大V采铜。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书中分了七个不同的视角和维度来发散思考,正如作者所说,“我是一个思考者,我思考如何才能获得一种丰盈、独特、完整、自足的人生,思考如何才能摆脱内心的禁锢、以更勇敢、更开阔的方式去生活”。
时间:我们应该思考怎样对待时间
一个人如何对待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思考一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时间呢?
像孩子一样“郑重”的对待自己的时间
有孩子的父母应该知道,孩子总会习惯发出一些奇怪的问题,“火车有没有后视镜啊”,“大象的房子在哪里”诸如此类,当我们被这些问题逗乐的时候有没有反思过,我们是不是已经少了孩子身上的那股对事物的好奇和探索欲。
利用不同的场合采用不同的时间视角
斯坦福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 津巴多提出利用时间视角这一概念表示人对过去、现在、未来的不同态度,并根据不同时间视角把人分为5类:积极过去视角、消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宿命论视角、未来视角。津巴多建议不要维持单一视角。因为每种视角都有自己的缺陷,合理的方式是,多采纳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和未来视角并结合起来使用。
换话句话说就是,工作期间你该用未来视角,好好规划你的工作和计划,旅游出行、在家陪家人和孩子就要利用到享乐视角,好好享受这种工作之外的乐趣。
积极过去视角适合在比如和家人团聚、同学和朋友聚会当中,多回忆过去发生的种种美好。
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如何判断一件事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做呢?
一是这件事当下给我带来的收益值。
二是这项收益时间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们称为收益半衰期。
根据生活学习中大多数事情可以从这两个角度来衡量,形成以下四类: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张意味深长的对话。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购物、玩一下午手机、以“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书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等。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漫无目的刷微博、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
根据上面的分析,生活中你做的最多的是什么事情呢。对比自己过去的几年多半是漫无目的的刷手机,群里闲聊,聚会也多半是低头族,同事对每日弹出的新闻一惊一乍似乎总是少不了凑热闹的份。
作者建议是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多做长半衰期的事情。
多读经典
对比历史,经典作品可说是长半衰的一种,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写道:“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本经典的书总是能找到新的东西,所以经典怎么读都是读不尽的。
过去有个叫小鹿快跑的作者在花了几万块钱买课程、付费学习的经历后也感叹到,很多的新词热词也都是在经典作品下的加工下炒作而成,
古典在跃迁里谈到了一个词叫二手知识,我们要尽量从知识的源头去获取信息。
今年的把阅读重点放在一些经典作品上,红楼梦是近几年特别想看的一本书,另外如《三体》、《反脆弱》、《社会心理学》等
怎样在时间的快与慢上做调节
工作要快、生活要慢
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在《人文六讲》中写道: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应该有快有慢、而不是一味追求时间竞赛,采铜说用了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叫做节奏。
朱光潜先生也曾经说过,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
生活最重要,没有了生活,人生也就暗淡无光。
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保持一项爱好,并让它在时间的深度和长度中慢慢生长,可能会得到始料未及的成就。
湖北某个偏僻的小山村有个农民叫余秀华,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使其行动不便,余秀华19岁时辍学,在非自由恋爱情况下嫁给了比她大12岁的丈夫。
身体的不便与生活的苦难并没有影响她的爱好,写诗。她从2009年开始写诗,2014年她的作品开始刊登在《诗刊》上,后来出版了自己的三本诗集。她曾说道:“我的身份顺序是女人、农民、诗人。但是如果你们在读我诗歌的时候,忘记我所有的身份,我必将尊重你。”
重新思考了自己爱好,摄影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而自己又是设计行业,学好摄影可以让自己得到并联式的学习和提升。摄影是一项长期可习得的技能,2018年要重拾这项爱好。
时间并不可逆,一边抓住时间,用来成长,一边留住时间,用来好好体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