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存而战,不然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对于丧失殆尽热血的人,是很难在瞬间捕捉到这句话的,但是在平淡生活中埋藏热血和力量的人,却一定能在入耳的一秒感受到胸肺之间激荡的热流。
下午,我一个人在偌大的影厅里包场看了导演迈克尔·格兰达格的处女作电影《天才捕手》,可见文艺电影放映在非节假日的不堪情形。当我听到汤姆(托马斯·沃尔夫)手舞足蹈激情澎湃的将肺腑中的这句话释放出来,我的心竟然几乎快燃烧起来。我相信这是能引发无数怀揣梦想的人们共鸣的言论。
影片开头映入视线的是伦敦的雨水和在雨水中不打雨伞不住用鞋底踩碾烟头的汤姆,接下来就是一手发掘过海明威的编辑麦克斯在并不宽大的办公室里删改文稿的镜头。那冗长的自传体小说被麦克斯带到火车上阅读,带到家里与其他房间相较更安静的试衣间阅读,终于被他看中,并大刀阔斧的进行删减。麦克斯和汤姆在题目和内容的商讨争论中培值了深厚的感情。对于汤姆来说再没有一个人能够将麦克斯替代,这个肯将他的心血作品出版发行的伯乐被他称作“这一生,到目前为止唯一的朋友”;而没有儿子的麦克斯在汤姆身上看到希望与发掘“珍珠”的欢乐,以及开解自身后的轻松,这样一个夸张不羁的青年和一个体面保守的老编辑拥有了超越伯乐和千里马、父亲和儿子的更亲密的关系。麦克斯帮助汤姆实现了理想,而麦克斯自己也在改变,甚至在第一次在火车站迎接汤姆回来的路上,踹掉了汤姆曾经居住过的但上锁无法进入的房间窗户,他们一起欣赏黑人音乐的时候,两只不同的皮鞋在桌子下面形成了统一节拍的和谐温馨画面。
但汤姆的女友艾琳却心生嫉妒,她甚至拿枪指着麦克斯谴责他从自己身边将汤姆夺走。我觉得艾琳是个可悲的角色,她为了汤姆放弃了丈夫和儿女,陪伴汤姆一心希望他的理想能够实现,但等汤姆的书《天使,望故乡》畅销得到好评,她的心理却开始极度不平衡。 一个人将另一个爱到如此地步,是恐怖的活动。那就几乎是将汤姆视为自己身体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比如手脚四肢、心脏头颅,这种爱是心理畸形的一种表现,她几乎不是在爱汤姆而是以汤姆为她生活的中轴线和百病的良药。好在在影片中后部分,艾琳在汤姆提出一同出游的计划时将良久的纠结化成释然的放手,她希望汤姆一个人去独处,并说在历经种种后终于在看着汤姆的时候没有了任何的感觉。她说:“人是有感情的,感情不是虚构的。”当对一个人毫无感情的时候,其实也是对自身的一种解放。倘若不是爱,就是恨,要么就是厌恶和喜欢,嫉妒和猜疑、失望和恐惧,其实都是一种变相的看重和依赖。
麦克斯与他的妻子和女儿们对汤姆的狂放不羁、精力旺盛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和喜爱。他们一起共进晚餐、读书、删减多余的叙述。这种场景是各取所需其乐融融的,他们更像是一个真正的大家庭,而不是短期时间内的主人与客人的关系。
科斯特是一位穷困潦倒的作家,经常受到麦克斯的接济,即便他曾经写出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样的传世之作,却要面临着女儿的疾病和“每天写不出一句美好的话”这样的状况,汤姆去他家首次拜访的出言不逊遭到了麦克斯的批评,而对小说内容的大幅度删减的不满和没有悲悯善良心态的指责如水火激烈碰撞,使麦克斯和汤姆的矛盾激化。于是汤姆一人出游,科斯特对汤姆桀骜不驯的嘲讽和辱骂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并在汤姆致歉来访时对他说:“以后的路还长着呢,既然有人愿意陪你走下去,为什么还要伤害他呢。”人的确不可能永远那么风光,生活最基本的主调就是应付重重难关而获得的喜悦和悲伤。在白茫茫的海水和白茫茫的沙滩上,汤姆感受到了死亡羽翼的轻掠,因脑结合病被送往父亲当年去世的医院,在病床上给麦克斯写信。直到汤姆死后,麦克斯收到了这封从医院寄来的信。
在读信之前,麦克斯特地关上了办公室的门,我看到麦克斯从桌边向门口走来就猜测一定是来关门的,毕竟这是一种郑重而且私密的行为。久不脱帽的麦克斯在读到汤姆的信时摘下来帽子,紧接着眼泪也情不自禁的落下来。汤姆在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歉疚,倾诉了自己对死亡的感知和对许多灵感不能在继续记录的无奈。影片在读信的镜头在麦克斯老泪纵横中结束。
影片的前大半部分,其实稍微有些无奇无味,可能是因为汤姆的平步青云和与麦克斯的父子情深太过容易美好,而当汤姆与他父亲的河流交汇在一处,当他的永逝降临,当他自我狂热的燃烧和一日不停的写作终止,却使人倍加回味两人相处的画面以及种种不易。影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所改编的,但沃尔夫本人并非因脑结合去世而是死于肺炎。托马斯·沃尔夫并不是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知名作家,但他的四部史诗级作品被美国誉为“美国版的《追忆似水年华》”
其实汤姆不仅仅是汤姆,在某种程度上,汤姆代表了千千万万渴求理解欣赏的文字创作者,当汤姆激动地得知麦克斯要出版他的小说的时候,灰暗的生活像打开了一扇坚实的窗,他和他的作品透过这扇窗来大口呼吸,感受光明。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有理想的人朝思暮想的辉煌时刻?才华与命运相连,顶点瞩目辉煌,而结束悄无声息,而燃烧过外壳的灵魂,它的逝去也是能将遗憾稍减的。因为生存的时候,为了意义不顾一切的奋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