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电影的仇恨元素

最近那个《南京照相馆》特别火,也随之引发了诸多争议。有人说它过于血腥,不适合孩子观看。网络上甚至流传着五岁的孩子在影院里痛哭失声的片段:“哎呀我要怎么怎么样,将来我长大了,要把什么什么样的人全给突突突掉啊!”

看到这样的场面时,我并不全盘否定。这种教育方式,其实也有它合理的一面——它向人们呈现了一种真实。但问题是,那些年纪尚小的孩子,真的能够承受如此血腥的画面吗?即便是真实的,也未必足够周全。

我可能与多数人的看法不同。我是支持仇恨教育的。但这份“仇恨”,必须建立在完整的事实与逻辑之上。世界曾经发生过什么?那个年代的中国经历了怎样的撕裂?中国周边、不同地域发生了什么?

若我们只是出于某种宣传的需要,让孩子们只接触历史的一个切面,他们记住的,也只会是片面的仇恨。这样的教育,我认为值得质疑。

有些人则认为不需要进行仇恨教育。我不这么看。人生的某个时刻,总会撞上某种不如意,或在接触某段历史时忽然崩溃。与其让他们在那一刻措手不及,不如早些给出准备。

仇恨,其实只是情绪之一。承认它的存在并不错误。但在传递这份情绪时,必须有足够强大的爱与宽恕与之并行。他若没有爱的能力,也便没有能力去恨。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关于“宽恕”的教育。

我们如今是战胜国。别人早已是战败国,是签约国,是已然踏上文明进程的国家。甚至其中许多地方,是我们今天依然可以学习的榜样。我们所要记住的,绝不应是简单的民族仇恨,而是当年那种错误的思想与病态的主义。

宽恕的能力,是强者的标志。在宽恕的基础上,还应有一种教育,那就是“向前走”的能力。无论曾经经历过怎样的创伤,都能爬起身来,带着微笑,向前奔跑。这本身也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有一句经典的教义:“别人打你的左脸,右脸也给他打。”我初见此句时,只觉荒唐。但细想之后,却觉得那是一种超越伤害的尊严,是比加害者更强大的证明。

这就好比你家的宠物咬了你一口。你会日复一日惦记着那口伤痕,想着要咬回去吗?不如驯服它、征服它,或者……煮来吃了。

所以,我认为仇恨教育是必要的。但它不能单独存在,必须有其它所有教育的陪伴。

还有些自媒体,仿佛是小学老师一般,把一群孩子一排排站好,配着音乐演绎出感动的画面。可那些孩子,真的懂得他们在感动什么吗?

几年前我担任“百万阅读”的总评委。决赛中,不少孩子朗诵的内容都选择了宏大的主题。我一问之下,却发现他们一问三不知。他们只是背了下来而已。

这种空洞的仪式感到底有没有意义?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而你们,是否敢在教育中给予完整的信息?

评论区里,有网友说得特别好:你要记住这段仇恨,那我们另一个邻居对我们的伤害似乎更大?那段仇恨要不要算?还有清朝入关时,在江苏制造的血案,也可称为大屠杀——那又算不算?这些内容,能不能也拍成电影?

事实上,我们所知道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我们只知某一群体曾经伤害过我们,却并不清楚那之后他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否悔过?是否整个民族皆有其责?或只是当时某种思想、某种政治体制出了错?他们现在的面貌又是如何?依旧可恨?依旧该防?

还有其他国家或群体,是否也曾伤害过我们?与这一段相比,哪段更深?更痛?我们自己呢?有没有伤害过别人?有没有伤害过自己的同胞?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

若我们能从如此全面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仇恨教育才会拥有真正的意义。

我们的孩子,成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他有志气、有情感、有血性——这些都无可非议。但必须建立在真实、完整与真理的基础之上。

你们说,是不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