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
看东西多了就会发现,真正有价值,值得花功夫和精力认真去看的作品,少之又少。当然,所谓名著,就是人人都说应该看,但谁也不看的书。对于本书的理解不能做到100%,但对于书中的某些观点也不能完全苟同。作者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很读方面也帮助我看到了很多的事情它们的另外一面,多一个角度去看带问题。本书告诉我们励志也是有科学规律的,告诉我们如何以己之长克人之短。科学的训练必不可少
科学思维与文人思维的差别
科学的思想方法对人大有益处,起码可以大大减少受骗上当。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缺乏科学精神会让脑袋里堆满垃圾。遗憾的是,现实中科学素养合格者在普通人群中只占不到百分之五。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也未必能使头脑中的科学精神同步增长,院士说蠢话也并不罕见。
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我们的首要技能的不是数学计算能力,而是分辨善恶美丑。也许这就是文人思维的起源:针对每个特定动作的美学评价。有时候他们管这种评价叫“价值观”,但所谓价值观无非就是给人和事贴或好或坏的标签。文人把弘扬真善美和鞭挞假恶丑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审美观成熟到一定程度以后我们就觉得快乐是一种肤浅的感觉,改为欣赏愁苦了。
过去几十年里流行歌曲的趋势是感情越来越忧伤和含糊。
现代社会,好东西虽然多,你却不能都要。“Tradeoff”是“理工科思维”的起源。讨价还价一番后达成交易,这对文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无语的情境!既不美也不丑,既不值得歌颂也不值得唾弃。
可是文人思维仍然停留在有点好东西就高兴得不得了的时代,习惯于无限夸大自己的情感,一边说金钱如粪土,一边说朋友值千金,一边说生命无价,一边说爱情价更高。做过利弊分析,理工科思维要求妥协,而文人总爱不管不顾,喜欢说不惜一切代价,喜欢看动不动就把全部筹码都押上去的剧情。理工科思维要求随时根据新情况调整策略。
“Tradeoff”(取舍)要求量化输入和预计输出,这也是理工科思维的最根本方法。
文人思维天生喜爱耸人听闻的消息,如果再加上不爱算数,就会对世界乱担心和瞎指挥。
文人可能从“是不是纯天然的”这个角度认为有机农业很美而核电很可怕,这不是一个好标准。可是他们总希望自己的声音大到能够调动很多人感情乃至于按照他说的“常识”采取行动的地步。他们号称是“民意”的代表,但他们代表的只是未经过“tradeoff”的原始民意。在大多数公共问题上,常识是不好使的。
有机食物甚至并不比普通食物更健康。
现在到了用理工科思维取代文人思维的时候了。传统的的文人腔已经越来越少出现在主流媒体上,一篇正经讨论现实问题的文章总要做点计算才说得过去。
成功需要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具体内容有各种解读。这里我把我所了解的内容综合起来,去除一些不重要的,总结成以下四点:
1.只在“学习区”练习;
2.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3.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真正提升我们水平的不是文化,不是艺术,不是哲学,不是制度,不是自虐,而是刻意练习。
我们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快速进步。
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它具有高度的针对性。训练者必须随时了解自己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困难点。
脱离舒适区,需要强大的意志力,甚至是一种修炼。
所以,世界上有一帮人,他们一天不进步就难受。
对于脑力工作者来说,水平的高低关键要看掌握的套路的多少。
技能是人脑中的一种硬件结构,是“长”在人脑中的。这意味着如果你能打开大脑,你会发现每个人脑中的神经网络结构都不一样。技能很不容易获得,一旦获得了也很难抹掉。
这也说明“练大脑”比“练身体”更容易取得大成就,因为大脑神经元连接是能变的!你再怎么练也无法改变自己胳膊腿的结构,可是你可以让自己大脑长出各种复杂多变的“网络形状”来。
如此一来,高手与普通人就有了本质的区别。高手拥有长期训练获得的特殊神经脑结构,他的一举一动可能都带着不一般气质,连眼神都与众不同,简直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练习,是对人体的改造。
用什么方法才能迅速地把技能套路“长”在身上呢?关键在于两点:
第一,必须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
第二,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
想要把一个动作套路,一个技能,哪怕仅仅是一个生活习惯,甚至是一种心态,“长”在大脑之中,唯一的办法是不断重复。
很多通常被认为是心理疾病的症状是可以通过练习得到根治的。
所以训练必须要有针对性,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必须一切从实战出发,且有明确的每次训练要完成的目标。
我认为我国大学的多数理工科课程训练都像以前中文系试图培养作家一样,非常不符合刻意练习的要求。
人脉到底有多重要
真正有用的关系不是亲朋好友这种经常见面的“强联系”,而是“弱联系”。大多数你真正用到的关系,是那些并不经常见面的人。这些人未必是什么大人物,他们可能是已经不怎么联系的老同学或同事,甚至可能是你根本就不怎么认识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不在你当前的社交圈里。
整天跟你混在一起的这帮人,很可能干的事跟你差不多,想法必然也很接近,如果你不知道有一个这样的工作机会,他们又怎么会知道?只有“弱联系”才有可能告诉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弱联系”的真正意义是把不同的社交圈子连接起来,从圈外给你提供有用的信息。人脉的关键不在于你融入了哪个圈子,而在于你能接触多少圈外的人。
富人虽然爱跟各种人联系,但真正通话时间比穷人短。(张鹏:更不喜欢煲电话粥)
所以弱联系理论的本质不是“人脉”,而是信息的传递。亲朋好友很愿意跟我们交流,但是话说多了就没有新意了。最有效率的交流,也许是跟不太熟悉的对象进行的。
虽然人们重视强联系,人们的大部分知识还是来自弱联系。
现在,“弱联系”理论已经被推广到许多领域,不管你是仅仅想学点东西,找工作,还是创业,你都应该避免陷在成熟的“强联系”中,你应该走出去追求“弱联系”。
在当今的生活中,我们习惯了父母的百般宠爱,我们习惯了生活给我们的很多福利制度,我们渐渐的适应了也渐渐的固化了自己的思想和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的世界是我们自己意识形态里的世界而非大同世界。万万没想到的事情正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