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大多数人不喜欢冒然接受新事物是因为恐惧的情绪。即使是多年的教练也会是这样,因为这是人性使然。我们不喜欢恐惧的感觉,因为它让我们出现口干舌燥,焦躁不安的生理反应,有时甚至还会语无伦次的落荒而逃。而恐惧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熟悉”换句话说就是巨大的陌生感。
2005年,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就对人们处于不确定环境中的大脑变化,通过脑成像实验做过记录。
他们发现当我们处于不确定环境中时,我们大脑中的杏仁体和眼窝前额皮质两个区域会变得异常活跃。也就是说,当我们处于陌生环境中时,我们的大脑实际上被唤醒了两个状态一我们在害怕 (杏仁体),但是我们也在控制自己, 让自己冷静(眼窝前额皮质)。
当杏仁体被激活时,我们身体里也会释放大量的皮质醇,并且微活交感神经系统,进而让我们处于警备应激状态,这会让我们的心率变异型增加,也会消耗我们大量的能量,让我们感到不舒服。所以一些人在面对不熟悉的人时,会脸红,心跳加速。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实现呢?
很显然:经常出现在对方面前是个既简单又实用的好办法。因为经常出现在对方面前就可以引发对方对我们的一些好感。 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纯粹接触效应”仅仅因为某一个刺激在我们面前呈现的次数足够多,让我们对该刺激由加倍堤防变成熟悉,最后慢慢变成越来越喜欢。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先混个脸熟!
心理学家赛安斯对此做过一一个实验。实验内容是借着让受试者多看几次对方脸部的照片,调查一般人究竟会产生何种程度的好感。
实验人员准备了12张不同的大学毕业生大头照,然后随便抽出其中的几个照片,让学生们看这些照片。为了避免刻意化的干扰,开始实验时,研究人员对这些学生说明:“这是一个关于视觉记忆的实验,目的是为了测定你们所看的大头照,能够记忆到何种程度。”
而实验的真正目的,则在于了解观看大头照的次数与好感度的关系。观看各个大头照的次数为0次、1次、2次、5次、10次、 25次等6个条件,按条件各观看两张大头照。随机抽样,总计86次。
实验结果表明,接触次数与好感度的关系成正比。当学生被提问, 这些照片最喜欢哪一张时,大多数被试者都选择了出现在他们面前次数最多的一张。
也就是说,当观看大头照的次数增加时,不管照片的内容如何,好感度把人明显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纯粹接触效应”。我们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在拍照的时候,总觉得不是那么好看,们是问及朋友时,他们觉得挺好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其中一个原因也是“纯粹接触效应”。
我们习惯看到的自己是镜子中的自己,我们通常看到的自己是镜子中的自己。而当我们拍照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左右没有调换的自己。这个时候, 我们看自己的照片,就会感觉有点不一一样,而我们的朋友因为接触到的我们是左右脸没有调换的我们所以觉得挺好的。
康奈尔大学的卡J教授( James Cutting)也做了另一个关于纯粹接触的实验,来证明一些著名艺术品之所以出名,其中可能的一一个原因是它们的曝光次数较多。
在讲课过程中,他不断给本科生看印象派的作品,每次两秒钟。其中有些画是经典之作,有些则鲜为人知,但档次不亚于经典之作。卡丁教授将后者在学生面前展示四倍于前者。结果发现,这些学生更喜欢后者。一些明星也非常追求 上镜率,大家看的次数多了就会觉得这些明星也挺好看的,而这背后也有“纯粹接触效应”的原理。
所以我明白了为什么初中时我们班的女班长面相那么庄严,甚至有些让所有男人倒退的巍峨,但是初中三年下来我居然觉得她并非别人口中形容的那样长得突兀,相反对她的好感渐渐与日俱增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