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钱钟书先生写的《围城》之后,又恰巧看到了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钱老在《围城》里对家庭琐事的描写,不禁让我好奇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呢?
而由杨绛先生在百岁高龄写的《我们仨》,为我解开了答案。
人生最悲痛的事情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而杨先生在迟暮之年先失去了唯一的女儿,之后钱老也相继离世,只留下先生只身一人,想想人生到这种境地,心中之痛应无人能解吧。
但令人欣慰的是杨老还有回忆作伴,而他们仨在一起的生活又是如此幸福、和睦、温馨,这也算是杨老暮年之际少有的一些温暖吧。他们仨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就随杨先生的笔触慢慢勾勒出来。
1932年,杨绛与钱锺书在清华大学相识。
第一次见面,钱锺书就说:“我没有订婚。”
“我也没有男朋友。”杨绛回答。
两人一见钟情,一段佳缘也由此展开。
25岁的钱钟书获得了公费去牛津大学留学的机会,而24岁的杨绛放弃了韦斯利女子学院的奖学金,陪同钱钟书去牛津做了一个旁听生。
才子与佳人,在牛津的生活,过得甚是温馨。
虽都不太会做饭,但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经济拮据的情况,慢慢教会了他们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也逼着他们俩慢慢学了几招做饭的本领。
钱钟书睡得早,起得也早;杨绛睡得晚,起得也晚。他们刚搬入新居时,钱钟书起了个大早,做了一顿早饭,刚煮好的鸡蛋,烤好的面包,热好的牛奶,还有又浓又香的红茶,端到了杨绛面前。
虽然简单,但却温暖,而且钱钟书这一做,就是一辈子。
生活虽然简朴,但只要有两人在的地方,再简朴也觉得幸福。
后来,他们有了钱瑗,一家三口就这样走在了一起。
钱瑗自小身体就不好,上学时,每上一段时间就得休学一段时间,所以基本上是杨绛在家里自己教钱瑗,这或许也是钱瑗要比父母走得早的预兆吧。
但钱瑗小时候特别乖巧懂事,因为身体不好,父母嘱咐不能吃的东西,就算再好吃,她也能克制自己不去吃;别的孩子在玩,她就自己搬个凳子坐在一边看书,还一边给身边的老人掖掖被角。
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再后来,他们回国,经历了很多变革,但幸好一家三口没有太分离。
有人请钱钟书担任一些职位时,他委婉拒绝了,于他而言,真正地做学问才是要紧的事情吧。
动乱时期,人心不安,但只要三人相守,内心也算是安宁。
然而,
世间好物不坚牢,
彩云易散琉璃脆。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曲终人亦散。
三人最终也散了。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我想,这是很多人内心富有诗情的期许吧。
若再能一家三口或一家四口安安稳稳地相守在一起,经历身边的风风雨雨,那人这一生也算是很幸福吧。
虽然到最后必然要经历离别之痛,而且一别就是永远,但这也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试问自己父母和现在的自己生活在一起,幸福吗?
从宏观上来讲呢,应该是吧。
因为虽然世事维艰,但起码我们在一起共同努力。
但又实话实说,为什么我们经常忽略这宏观上的幸福,而追究着微观的起起落落,内心纠结呢。
或许,幸福感并不只是来源与陪伴吧。
这个世界上,终究还是自己为伴,
获得自己内心深处的安宁才是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