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推行高中生双休制度,旨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障身心健康,但部分家长、学生、学校对此有不同看法,引发广泛争议。
对于部分家长来说,缩短学生在校时间,则是加重了家长的负担。周六日学生不在学校上课了,为提升成绩,部分家长还是会选择送学生去培训班学习,家长的经济压力提升;此外,没有学校老师的监督,家长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监督孩子学习,付出了更多的时间成本。对于教育资源落后地区的学生来说,学校教师授课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而高考是全省高中生的竞争,缩短了在校学习时间,意味着县城中学的高中生更难竞争得过城市重点中学的高中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平。对于学校来说,存在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为了使学校提升排名,提高学生高考成绩,也需要延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而周六日无教师授课学生自愿选择在学校自习也是无奈之举。
但从制度推行的初衷来看,双休对于高中生而言,绝非简单的休息时光,而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养分”。据了解,高中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长达15个小时,而每月休息时间仅2-4天,在高强度的学习下,高中生身心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近视、抑郁焦虑障碍在高中生群体中已是普遍现象,身心俱疲的学生们需要双休来调整状态,放松紧绷的神经,以更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后续学习。从素质教育角度来看,更是自主发展的关键契机,学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深入探索兴趣爱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为未来的多元发展打下基础。从长远角度来看,高考并不是人生的主旋律,世界还很广阔,人生的路还很长,在提高分数的同时,高中生更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双休的日子里,珍惜在家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在家陪父母吃一顿饭,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聊一聊成长的困惑,也许是比周六日在学校自习更重要的事。
要保障高中生双休,需要多方协同努力。教育部门应加强监管,严格落实相关减负政策,规范学校教学行为,对违规补课现象严肃处理。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安排,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非单纯依靠延长学习时间提升成绩;同时,丰富双休期间的素质拓展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与实践选择。家长也需调整心态,避免过度焦虑,支持孩子合理安排双休,鼓励他们在休息中发展兴趣、锻炼能力。
高中生的双休,承载着他们的成长需求与未来希望。只有让双休回归正轨,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间找到平衡,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真正实现全面发展,迎接属于他们的精彩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