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现在所看到的这篇文章写于从上海开往重庆的火车上。
在火车上写文章,不是因为非要装个逼,传递出一个我爱学习的假象,而是突然觉得这事儿有点意思。
毕竟在火车上创作的机会并不多,当经济条件不够,只能选择火车这种交通工具的时候,也许还没有创作的想法和能力,当有兴趣写点什么的时候,可能已经摆脱了这种出行方式,总不至于为了写篇文章专门去坐一趟火车吧,这就有点那啥了。
此翻坐火车是专门去看望在外地的父母,春节期间机票确实不好买,加上那个城市也没有机场,转车挺麻烦,干脆选个出行慢但还算不折腾的方式,旅途中看看书啥的也就把时间打发了。
好了,说到正文,这应该是本年度最后一篇描写亲情的文章,希望各位看官自备泪水和纸巾,本店一律不外借。
回家就任性
曾经一首《常回家看看》激起多少浪子回家的决心,而里面一句:拿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不知戳中多少年轻人的心窝,我也是其中之一。
以前回家,老想着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做一些小事儿回报他们,比如:为父母揉揉肩啊,洗洗脚、洗洗碗啊等等(矫揉造作有木有)。
到最后发现把自己搞得蛮感动,把父母搞得蛮尴尬:孩子啊,你是不是差钱啦?是不是哪里有困难啊?有你就直说,不要这样,啊...
中国有史以来就是一个含蓄的名族,特别是在表达感情和感受上,比如一个人不高兴,他很难直接用语言告诉你他在生你的气,他因为什么生你的气?
而是通过耷拉个脸、摔东西等表情和行为,希望借用第三种介质把他的感受传达给你,虽然非常绕,但几千年来的习惯让这一切显得自然而然。
为了避免当年的矫情和尴尬,今年决定换一招,回到家就彻底把自己当孩子——衣来张手、饭来张口。如果你觉得这真是一个不懂事儿的孩子,别着急,看完下定论。
先说这几天的状态:每天睡到九、十点,等着父母叫起来吃早饭,吃过早饭把碗撂到一边,就忙自己的事情,下午陪他们出去逛逛,晚上呆在一起,看看电视。
再普通不过的家庭生活,却也无比幸福,不用自己做饭、不用自己洗碗,一切事情都不用操心。
这纯粹就是一个好吃懒做的形象。
什么是孝敬
如果只是仅此而已,确实算不上一个好孩子,但其实远不止这些,至少提前搞清楚一个问题——父母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见过很多非常努力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要赚很多的钱,让父母过上好的生活。
其实在这里,他们所谓“好的生活”往往是指奢华的生活,让父母住上大宅、坐上豪车。
但这样的生活要让父母“等”多久?他们真正需要的究竟是不是这样的生活?
我看未必,现在的父母,就算穷一点,也至少不愁吃不愁穿,没几个父母会指望你拿钱才能买块肉吃,他们对豪车、豪宅的渴望远不及孩子的一通电话。
其实父母真正需要的不过是——有你陪伴的快乐。
有你陪伴的快乐
首先说陪伴,不要想着等到家缠万贯,再去孝敬父母,“孝敬”不仅仅指物质上的给予,更在于精神上的关爱。家缠万贯也许是一辈子的事,也许是一辈子也完不成的事,而关爱却时常可以做到,一个电话,一个小小的微信红包,一张车船票。
陪伴,从每一通电话开始,从每一次回家开始。
再说快乐,你真以为回家天天洗碗做饭,父母就真开心?他们也许真的没有那么在乎。当然,这个可以让父母欣慰,但却并非主要因素。
真正让他们快乐的,是你对他们的认可。比如夸一下爸妈:哎哟,这道菜一吃就是爸(妈)的味道,这么多年一直没变,还是这么好吃。
父母别提多高兴:那就多吃点,还要吃什么,明天给你做。
再比如:我妈真是越长越年轻,看来我以后要叫你姐了。
父母年纪越大,接触的圈子开始变小,越来越闲,被认可价值的地方也越来越少,但只要是人,谁不希望得到认可,特别是来自自己孩子的认可。
跟单纯的洗两个碗、做两道菜比起来,体现出:他们在你心里很重要,或许更重要。当然,如果有时间,给他们露两手也是相当不错的。
我这次回家,发现我妈越来越像小孩子了。我夸我爸,她竟然也要调皮的吃醋了,哈哈哈,还得哄哄。
当父母返老还童
之前写过一首打油诗,里面有一句:从前,我们是顽皮的孩子,父母是霸道的大人;而今,我们是懂事的大人,父母是天真的孩子。
渐渐的,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而父母却不断脱离社会群体,圈子小到你在他们心中占了绝对主角。
回家就当个听话的乖孩子,不要指责这指责那,听他们叨叨,再拍腿一瞪眼附和两句:您说得真对!此刻或许真相没那么重要。
一个原则:把他们当成小孩儿看待,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指导思想:悄悄告诉你,与父母相处八字箴言:多听、多夸、多逗、多哄。
——大先生
于 上海开往重庆火车上
20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