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于调整了时间使用习惯,由一早醒来写作,改为先读一段英文原著,再写。结果由于天冷醒得迟,英语读得慢(原计划一刻钟,实际半小时至一小时),如果再看看朋友圈、群消息,一早很快过去了。即使起身想写一点东西,刚开个头,就上班了,导致写作节奏大幅降低。
人,有时候就是贱。自己不上进,还给自己找理由。一方面,不停给自己心理暗示:实在是时间不够用、实在是思考环境不好;另一方面,默默接受群中同学说辞:写作,哪里需要日更,一个星期写一篇,才能写得好。
但一个星期一过,就觉得不对头。一个星期,就能写好一篇文章,根本没有科学依据(当然,或是因人而异)。不知哪本书说过这样一个事例:
两组人,让他们去做陶碗。对第一组说:考量你们的是数量,就是做的越多越好;对第二组说:考量你们的是质量,就看做的好不好,不看做的多不多。
结果,第一组疯狂的做,做的特别多;第二组不断的研究、揣摩、设计,最后就做了几个。最后怎么着?发现所有最好看的碗,全都出自于第一组。
为什么?因为做得多,才能不断的调整,才能把它越做越好。但是反过来,整天思考的那一组,脑子里想的都是最完美的,但做不出来,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机会尝试。
又比如读书,当天有很多想法,完全可以及时写一篇感知文章;但第二天、第三天,再想去写,努力去回想,时间多花若干,也再难还原当时的活跃思维,效率从楼梯直接滑到地下室。持续下去,就形成恶性循环,发生“时间稀缺”。
写作这玩艺,就是多写、及时写。
编后:写一个短文,为自己加加油!
2017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