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见识+学识×智识,这个公式,你怎么看?
文杰兄说不能太赞同,给我分享了梁宁老师的《产品思维30讲》其中的第28讲。
可能因为是后期,所以概念性的词语较多,里面提到中观,微观,宏观三种能力,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三种不同层级的视角。
就像看中国地图,省地图,市地图,县地图一样,你脑中的地图有多大,视角就有多大,能选择的路线就有许多。
也许这个公式表现出的视角太单一了。
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我发现刘杨在《学会写作》里面讲到了写作的三个手术,和这里的三个能力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写作的三个手术来解释中观,微观和宏观的话,就知道中观是叙事方法或者写作模板,微观是精炼的字和句子,宏观就是对结构的调整。
但这对于认知有什么样的认识呢?感觉还是很模糊,对于文杰兄要我看得这篇文章的意义,仍旧是不甚了解。
有没有其他的例子呢,我继续寻找。在《好好学习》中,我又发现了一个非常相似的解释。
成甲老师在刻意练习如何与临界知识结合应用中分享了自己的个人经验。
看到这里,我对认知倒是有点认知了。
咱们先来分析一下,成甲老师先是讲了一个概念,比如划小圈,然后讲了这个概念的出处以及定义——持续、刻意地进行大量专注训练,最后举例,用人们熟悉的武术基础动作来进行通俗的阐述。
之后的能力单元和构建认知框架都是一样的套路。不过道理都明白,但究竟怎么样才算有认知呢?
其实,《好好学习》里就给了我们一个认知事物的路径,对一个概念的见识或学识,必须是知道其出处,明白其定义,还能找个相似的例子。
之后,通过自身的智识,把这些见识或学识组合成能力单元,再把能力单元构建成认知框架才是真正的有认知。
之前我曾经因未来道路的选择去请教了Achilles老铁,他通过黄金思维圈和辩证思维以及对赚钱的认知,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我问题的本质以及比较妥当的办法。
可认知只是这样的话,文杰兄怎么会不太同意我这个公式呢?
我回过头继续看梁宁老师的文章,或许我把认知的层级给遗漏了。
就拿成甲老师讲的武术技能提升举例,划小圈的内容可能是蹲马步,打直拳,这是微观视角,必须能够发现每一次动作细微的差别,好比这一拳我打的不好,那哪个地方不好呢,或许是我肩膀抬得过高了,或许是没用腰力等等。
那练武术的愿景是什么呢?有打比赛,强身健体,保护自己等,但无论怎样,大都学习格斗,我们就暂且定愿景为格斗。
既然是格斗,那就要找办法,这属于中观视角,比如直拳,勾拳,摆拳,肘击等基本技能,组合起来就是格斗,也就是中观套路,比如拳击,空手道等。
而更厉害的格斗家,精通百家,自成一道,比如我国著名武术家李小龙先生,结合不同武术的精髓,创立了截拳道。这里属于宏观视角,构建能力框架。
但真正使截拳道快准狠的,是李小龙先生每一次拳脚的刻意练习,武术中称锻炼潜意识,也就是精准的微观体感,所以,截拳道宗师只李小龙一人。
这样一看,上面那个认知的公式文杰兄为什么会不太同意呢?
第一,这涉及到元认知能力,而考虑到我元认知的微观体感并不精准,缺乏可信度。
第二,认知是一个立体的概念,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加法和乘法就能概括的。
第三,讲一个公式,必须顺带发出它的定义,不然别人根本不知道你在讲什么,自然只能靠字面的意思分析和判断。
讲这么多,到底怎样才算真正的有认知呢,这里继续提我不成熟的小看法
认知=(见识+学识)×智识
见识=概念+出处+定义+例子(应用)
学识=概念+出处+定义+例子(应用)
见识和学识的区别在于,一个是直接经验,一个是间接经验
智识=(提问力+思考力+关联力+构建力)×细节敏感力
之后我就问文杰兄了,他用培训师的角度告诉我一句话,“套路易学,而体感难立。趋势难辨,而运筹难行”。
是呀,见识和学识易得,但智识只有思考和实践才能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