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婴儿是否需要睡眠训练?

【0612我在悦读】6377-萨摩

6月第12次打卡

书名:《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

作者:李雪

篇目:睡眠训练

摘录:

1.当父母看孩子时,看到的是一个需要被训练纠正的问题,那么孩子一生的悲剧已经注定。父母自己内心安静,孩子自然会在安全的能量场中睡着。

2.养育一个生命,对于童年幸福的女人来说,很多困难可以自然而然地克服,辛苦是必然的,但不会觉得自己做出了巨大牺牲,享受亲密的幸福感远大于付出感。但若妈妈自己的童年很不幸,孩子的出生会引起极大焦虑,而一个焦虑的、无法临在的妈妈,必然会使婴儿也无法安然入睡,频繁夜哭。

3.客体关系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一生跟踪研究过6万对母婴关系,他说过:不存在婴儿,只存在母婴。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婴儿都无法单独存活,婴儿的状态无时无刻不在精准地反映母婴关系的质量。

4.爱孩子,就是疗愈自己内在的婴儿。亲密育儿,受益最大的其实是妈妈。

5.夜哭夜闹的婴儿,一部分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如果哭闹频繁,很可能反映的是大人内心的焦虑。


复述和关联:

处在“女大当婚”的年纪,不少同龄人的“孩子都会打酱油啦”,虽没有直面过婴儿夜哭的场景,耳朵却也被身边不少的亲友磨出了一层茧子。

“我们家娃一直要抱在怀里睡,一放下就醒啦。”

“我们家那位哄睡的时候要一直走动才成。”

“我儿子晚上就没有一觉睡到天亮过。”

……

【宝宝睡眠的特点】

首先,宝宝的入睡时间要比成人更长,通常几个月大的宝宝在熟睡之前要经过一个长达20分钟左右的浅层睡眠期,才能慢慢进入不容易醒来的深层睡眠期。

这在期间,需要承认使用哄睡的方法,比如摇晃、喂奶、踱步等等,安抚幼儿安睡,而无法把孩子直接放下去就睡。

婴儿如果在睡眠过程中表现为翻身、眼皮颤动、脸上有表情变化、呼吸不均匀、肌肉紧绷等,代表他已有进入到了浅层睡眠的易醒期。如果这时候还有外界的干扰,婴儿就更容易醒过来啦。

除此之外,和成人的睡眠相比,宝宝的睡眠周期较短,浅层睡眠更频繁,夜间醒来的次数更多,几乎是成人的两倍,有些甚至每小时一次。

【父母夜间育儿的心态】

西尔斯认为父母夜间育儿的心态应当同白天是一样,“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我都希望宝宝可以充分信任我,并能与我亲近。”

市面上有不少专家呼吁利用睡眠训练”让妈妈多睡1小时”,但是其中比较极端的哭声免疫法(哭了不饱,不哭才抱)、哭声控制法(放任宝宝去哭,随着逐渐拉长宝宝哭的时间)在让孩子沉睡的同时,也生生切断了母婴之间的情感联结。

【夜间亲密育儿法】

夜间亲密育儿法遵循两大原则:

(1)白天调理和缓和宝宝的脾性;

白天根据幼儿的需求喂奶,用背巾多背着宝宝,都有助于创造一个宁静的夜晚。

(2)夜里和宝宝睡在一起。

如果能够遵循原则一,家长一般都会不自觉地形成夜间育儿的观念,想要同宝宝睡在一起。

当然,西尔斯用了一整章的篇幅讲夜间育儿的方式,除了作为主体的亲密育儿法之外,就是关于改善宝宝的睡眠环境和提升母婴之间的情感联结。但直接套用李雪的话来讲,父母内心安宁,宝宝自然会在安全的能量场中熟睡;父母内心焦虑,宝宝自然无法安眠,频繁夜哭。

父母真正的陪伴,是完全的接纳宝宝,允许他以哭泣作为载体的情绪流动,身心临在,接纳和陪伴。

接纳和陪伴的方式,可以是抚摸、拥抱、眼神接触,柔声说一句“我在这儿”,而不是大幅度的摇晃、夸张地哄抱或是转移注意力的方式。

“跟随婴儿,跟随当下,不去控制和改变,这是妈妈能给婴儿的最好的礼物,也是对妈妈自己巨大的字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