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迁——初稿,也叫狗屎

老师何鸿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大西迁》,讲述的是上海钢铁厂在抗战时期西迁到西南的可歌可泣的家国深情。我的家从小东北而来,索性我就叫做小西迁。

小东北,我指的是华北这一片,没有大东北的理直气壮,也不在大东方的范畴之内,比如山东、河北、天津。地图上这样的位置再往上走就到了东北,再往下走就到了东部。

我刚好出生在山东省一个叫做张家董庄的小山村,这个村子属于营子镇,营子镇属于临朐县,临朐县属于潍坊地区。

地方越小前缀最多,否则没人知道位置在哪。

80年代的小村庄,前面一条清澈的小溪,连接两个村子最大的水库。背靠一群起伏的架子山,一边山上郁郁葱葱,林林茵茵。一边山上山石裸露,头顶还被削了一半,不知道哪年间的事,大家都呼之破头山。

夏天的时候,破头山会翻出一点绿,里面夹杂着柴胡、霍香。但是无论如何,山头始终是光秃秃,没有一丝杂草,就像陈佩斯的光头。不同的是,破头山只有一半的头。

村子东边有个湾,不知道为啥喊湾坑,反正每次村子的人说起湾坑,大家都知道是这里。旁边也有条沟,这条沟引着山上下来的水,类似于一条泄洪沟或者排水沟。

从这条沟的东面开始,依次点缀着申家董庄、刘家董庄、蔡家董庄。张家董庄不怎么出名,四家董庄很出名。大家不知道哪家董庄的时候,就说董庄那里的。

村子西边是一片高地,爬上一个小斜坡,就是一片小平原,村子里好点的地都在东边南边。我对东边最熟悉,是因为村子的小学——张董小学在东边。

每次上学最快乐的是经过田埂边上一颗颗超级大的桑椹树,路过村子最大的苹果园,路边的核桃树。

上学的路在两个村子果园中间,每天最开心的时光就是上学放学的路上。春天有桑椹,夏天有桃子,秋天开始有苹果、核桃。反正有干不完的事,到现在,脑子里还回响着放学路上的笑声、打闹声。

东边地势依次上升,地的品质依次降低,用于耕植的覆盖层越来越薄,这一片也有自己的名字,沙漠岗。

虽然地不怎么肥沃,但是这里确实小孩子最喜欢的地方。沙漠岗在小学背后,我们那时候的劳动课就是去山上抓蝎子。

上了初中,才知道蝎子是我们那的特产,现在叫临朐全蝎。

老师给每个人发一个玻璃瓶子,一双筷子,然后就浩浩荡荡来到山上。用手去翻石头,石头下面基本都有蝎子的一家,然后就大大小小一锅端,那时候蝎子可真多啊。除了山蝎子,有时候土里也有蝎子。

沙漠岗上翻蝎子的时候,会听到远方的汽笛声。每当声音一响,父亲指着远方说,那是青州,这是火车的声音。

那是我对火车的第一印象,当时也没想到,若干年后,我就在青州踏上火车,一路奔赴西南,开启了我与父辈不一样的人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