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章老子发现了一个规律“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俗话也说过,万物有其母,最后解决的根本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解铃还须系铃人。
老子不但发现了规律之道,让人们循规蹈矩按规律办事,不能不顾世间规律,兀自妄为。而且还告知了发现“道”’的前提。那就是人修炼自我,达到了“致虚极,守静笃”的层次和境界了,就可以发现“道”了。
发现什么“道”呢?你看自然,(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发现万物虽然变化纷云,但都要复归其根,“回复到生命的原点”,且“归根曰静”。
回复到生命的原点这就是一个规律。认识规律称为“明”,不认识规律轻举妄动必然凶险。
老子认为遇事讲规律,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摸清事物的规律,按规律做事就能长久,就不会有凶险。这种朴素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也是我们生活工作的总开关。尤其对年轻人,能够在工作生活中获得成功的人就是那些能够从经验中迅速找到富有价值规律的人,他们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会以更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收获,会走向成功。
努力做到彻底空虚,坚守宁静淡定,万物皆为如此,
认 识常理则从容,宽容,包容,继而可以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继而方能成为君王。做到了(务虚,守静,归本,识理,有容,为公)君王就是天下共主,天人合一得到道,有道则长久,人亡而名永存,生息而命恒久。
动为耗散,是客观自发,静是守中,是主观自觉;是谓命理常识,动静结合,虚实兼顾,起伏有度,生命循环都是常识定理,通晓者就会明智,从容,公平,才能为王,奉天,得道,继而方能流芳百世,名垂千古,享誉万年。
阴阳变化,生命轮回,动静转换,虚实互动,胜败得失都是天下地上,苍生万物的基本原理和普遍常识。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想发现规律少走弯路,就要潜心钻研,去除浮躁,常常达到虚极静笃的状态中去。将身心置于静寂无极的虚空中,守得住寂寞。融入所从事的工作及生活中,时时在场,身心达到物我两忘之境,才能有所成就和建树。
比如在课堂上,师生和合共生、思想交融碰撞,才是好课,如果老师学生两张皮,老师只是讲演像演员,学生只是倾听像观众,那肯定达不到好的效果。只有把学生当主体,教师是主导,善于隐藏的教师,把学生推引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状态的课才是好课。此时教师是忘我的、隐退的。
虚极静笃,不是后退软弱而是一种智慧、气度和修养。心静就不会有情绪变化,更不会被外界情绪干扰和左右,就能达到圆通容纳豁达。
无论读书工作搞研究,还是仅仅生活情感都是这样。专心认真、至诚至真,按规律去办事就一定会有好效果。心态平稳,状态平静,不亢不躁不急不爆就一定稳胜。
完美的,理想的状态是完全对等的平恒和对称,欲望和贪婪,爱恨和情仇彻底打破了对称和平衡,世界,国家,地区,社会,组织,家庭和几乎每一个都变得躁动,充实,生机盎然,争强好胜。寒冬,黑夜,宁静,寂寞,空虚等一切复命归本,致虚守静的环境,条件,氛围不断遭到破坏,人们不懂常理,缺乏明智,失去从容,灭失公道,都是老子所反对的。
生命也是这样,有张有弛,有静有动,循环往复,有其归根。生命轮回也有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的一天有朝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事物发展有反复、有规律,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回到本真重新孕育新的生命,回到原点重新找到新的起点,螺旋形上升。一路高歌也有休止符,一直向前也有休养生息,也要收放自如。
人不可能长命百岁,事不可能一成不变,变化才是唯一不变的真理。复命曰常,老干新生,重新孕育新的生命是常态、常理。知常曰明,认识这种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螺旋上升,循环前进的规律称之为明。不知常妄做凶,不认识规律,不懂得进退调整,轻举妄动必然凶险。
认识规律才能包容,包容才能公正,公正才能得全,受众人拥戴就符合天然,符合自然就顺应道了,符合道了才能长久。这样就终身不殆,平稳着陆没有危险。
人生必有起伏,事业必有波澜,万物必有生命,做到明理,从容,公道才是真正的务虚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