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至上 架起防汛救灾“红色桥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气象、洪涝、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紧盯各类重点隐患区域,开展拉网式排查,严防各类灾害和次生灾害发生。”当前,我国多地遭遇持续强降雨袭击,长江、黄河流域部分河段水位超警戒线,山体滑坡、城乡内涝等险情频发,防汛形势已进入“七下八上”关键期。越是风雨来袭,越需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越是险情当前,越要筑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坚固防线。广大党员干部需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链条落实“防、战、治”责任,用实际行动答好防汛救灾的“民生考卷”。

       先“汛”而备,织密“预防网”,以“未雨绸缪”的清醒守牢安全底线。“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防汛救灾的关键在“防”,党员干部需提前预防,将功夫下在暴雨来临前,将防线筑在险情发生前。一是密切跟踪气象、水文等部门预警信息,通过 “大喇叭”、微信群等多渠道,将暴雨路径、风险区域等信息精准传递至村到户到人,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针对山区、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区域,组织党员干部联合专家开展“拉网式”隐患排查,对山塘水库、易涝点等建立“隐患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时限,确保风险清零。二是完善应急体系,修订防汛应急预案,针对不同险情制定“差异化”处置流程,明确职责清单。组建党员突击队、青年先锋队等队伍,定期开展全流程防汛演练,确保关键时刻“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三是提前储备救生衣、抽水泵等物资,在重点区域设临时仓库,保障30分钟内调配至一线。发动群众参与,鼓励储备简易救生工具,形成全民防汛格局。

       闻“汛”而战,筑牢“攻坚网”,以“向险而行”的担当践行初心使命。“灾情就是命令,险情就是战情。”当暴雨倾盆、洪水漫过堤坝,当群众生命财产面临威胁,党员干部必须化身“逆行者”,以最快速度冲到防汛最前沿,用血肉之躯筑起“红色堤坝”。一是坚持“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原则,对居住在低洼地带、地质灾害点的群众,党员干部逐户敲门、逐人确认,背老人、抱儿童、扶病患,用“肩扛背驮”将群众转移至安全安置点。安置点内,党员干部化身“服务员”,保障饮食、医疗、住宿需求,重点关注老人、儿童、孕妇等特殊群体,确保“转移一人、安心一家”。二是针对堤坝管涌、道路塌方、河道堵塞等险情,党员干部需带头跳进齐腰深的洪水中打桩固坝,扛着沙袋在泥泞中筑起“人墙”。三是利用无人机巡堤查险、水下机器人探测管涌、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控水位,为防汛决策提供“智慧支撑”。党员干部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减少一线人员风险,提升险情处置速度。

       终“汛”而治,织牢“重建网”,以“人民至上”的情怀答好民生考卷。洪水退去不是终点,而是重建家园的新起点。党员干部需发扬“连续作战”精神,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推动从“应急救灾”向“长效治理”转变,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一是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敲门行动”,全面排查受灾情况,建立“一户一策”帮扶台账。对房屋倒塌的群众,协调临时安置房并启动重建补贴;对农作物绝收的农户,联系保险公司快速定损理赔,协调农业农村部门提供补种技术指导;对因灾致困的家庭,开通临时救助“绿色通道”,确保基本生活不受影响。二是组织卫健、疾控部门对受灾区域进行全面消毒,重点对积水退去的庭院、地下室、公共厕所等易滋生蚊蝇的地方开展“地毯式”消杀,防止灾后疫情。同时,通过“大喇叭”、宣传栏普及卫生知识,提醒群众不喝生水、不吃变质食物,出现发热等症状及时就医,切实筑牢健康防线。三是召开防汛复盘会,总结“防、战、治”全流程经验,针对暴露出的短板制定整改方案,确保问题解决到位。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防汛救灾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场“民心战”。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在“防”中彰显担当,在“战”中践行初心,在“治”中厚植情怀,用“风雨无阻”的坚守、“风雨同舟”的温情、“风雨兼程”的奋进,为人民群众撑起最坚实的“安全伞”,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组织放心”的防汛救灾答卷!(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委组织部李宗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