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下午,学校组织语文学科青年教师成长课线上教学研讨。根据录音整理了评课稿。
听了黄老师和徐老师的课,有一些感受、看法和大家交流。希望给我们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老师有所帮助。这个感受就是:我们一年级的学生不简单,非常有礼貌,养成了非常好的习惯,熟练地操作现代设备。在这两个班级的教学中,都有体现。我们的家长也非常了不起,现在家长的压力非常大,但是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家长带着孩子,有的家长们坐在一边帮着辅导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我们两位执教老师,我以前都听过她们的课,进步非常大。从这两节课来看,她们的教学从从容容,落落大方,有条不紊,教学功底非常深厚,备课认真细致,值得我们学习。
玉不琢,不成器。本着对一堂课的打磨,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我们每个人的专业水平的提升,谈一下个人的观点,和大家交流。
第一,需要我们思考孩子在想什么。线上教学,你在这边孩子在那边,但孩子在干什么呢?我们在上课时、在备课时一定要有这样的思考。孩子怎么想?这就是平常强调的备课要备学生。两节课都存在孩子在读屏的时候看不到遮住的内容。我们随时可以拖动鼠标去观看。但孩子不能——也许有的老师还纳闷。我们和学生连麦的时候,学生的图像位置以及我们投影片的投影的内容,要给孩子最佳呈现。学生有的用平板,有的用电脑,还有的用手机,他们能够观察到的范围受限,我们要要考虑到各种情况。这两节课老师做的课件字体都非常大,对比度很高,有利于孩子观看。希望我们在平时教学当中多想想学生的观感是什么样的。学生面对这样的知识内容,他是怎么想,有哪些理解困难。比如今天我们教学《三字经》,如果把我们学校的老师随意找一个,把《三字经》从头到尾的讲一遍。我可以说很多人是讲不好的。那么我们在这节课教学该如何定位?小孩子他的困惑是什么?另外我们安排教学的程序,比如说让孩子自读课文,上传到留言区,孩子的时间够用吗?让小组讨论,讨论多长时间,讨论的方式是什么?是一个人说出来其他人补充,还是每个人把录音都传到上面去。一定要考虑到布置这个学习任务的时候,要想孩子是怎么想,孩子是怎么做,他们遇到哪些困难、困惑。
第二,要关注他们学得怎么样。上次骨干教师举行示范课的时候,我和刘校长就反复的强调这个问题,一定要抓住学生。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我们了解孩子学的怎么样呢?我们现在用的最多的方式是连麦。大家看一看这两节课,把所有连麦的学生加在一起,这个数字非常低,回答问题的学生是少数。当时我们提出一个解决策略就是在留言区通过图片或者是录音的方式进行反馈。老师布置学生读书,每一个学生都拿起手机开始录音。录完之后,要求所有学生把录音传到上面去。但是比较遗憾的地方,我们两位老师的课堂只有少数的学生完成了上传。我们没有重视跟进的检查和评价,这样就造成一个什么问题呢?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偶尔如此布置没问题,小孩子老师说什么他就怎么去做。但是长时间这样,或者我们给学生留的时间不够,那么孩子就觉得这件事我可以不去做。如果没有跟进的评价,时间久了,孩子就发现这个环节我也可以不做。因此我们现在要抓住学生一定重视利用留言区的这种大量的信息的呈现。我们也可以再走一步,让小组或者是同学之间相互点一点录音,留足时间。你点一点你的好朋友读得怎么样,交互就出来了。读完之后,在他的后面可以评价:谁谁谁读得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改进的地方。你看同学和同学之间这种互动交流就产生了。
第三,孩子学习的状态如何。孩子学习这一节课之后,学得高兴吗?他们心情是不是愉悦。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关注,特别是低年级,特别是长时间的宅家学习。孩子天性好玩。那么课堂当中是不是应该增加一些活动性的东西。我们两位老师非常年轻,多才多艺,能不能增加一些音乐方面的内容,增加一些小游戏,《三字经》读一读打打节奏,还有唱《三字经》儿歌,添加戏剧成分来演一演。这样,孩子从幼儿园走出来,觉得小学原来学习同样有意思。这就是寓教于乐的问题。
第四,教学还是要慢慢地来,我们陪孩子要慢慢走。这节课。虽然时间在原来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十分钟。如果在教室里上这么大的容量的课,我感觉到也是比较吃力的。我们常常把孩子想的水平太高了。看这个“之”的写法指导,最后一捺很简单,但是练书法的都知道这笔画练了好几年还写不好。一波三折,说简单,孩子手指上的肌肉以及他们的观察能力,他们的阅历和训练的量不足,老师只是在课堂上演示了一下就写,真的很难写好。可我们安排之后,写的什么样了,呈出来了,写的好与不好就放在一边了。怎么办?要牢牢抓住。一波三折,让学生针对这个笔画反复练习,练上几遍之后,让孩子们拍照上传,不厌其烦,变着花样练习指导。不要追求课的完整性,总想把这一节课完整的呈现给大家,不然的话担心别人说课不完整。教学应该跟着学情走,学生学的情况你不知道,你怎么往前走?如果学生学不好,还得利用下节课再弄一遍,这样其实还是浪费时间。因此,我们要讲就讲明白,要练就练到位。我们只有抓住了这节课,才能坚持抓好每一节课。不能想到我这个问题,等下节课再讲吧。或者这个字,课下同学们练一练。低年级正常情况下,是不用布置家庭作业的。那我们课上就是带着孩子读书识字写字,听说读写就在课上完成。要把课堂作为训练的主阵地。
第五,张娜主任点的议题。刚才于老师也给我们一块讲了抓重点字词理解课文的一些做法。我讲两个小题目:一个是关于古文教学。这个题目呢可以再放大一些,就是关于低年级课文内容的理解。《三字经》放在小学一年级的下册学习,也可以放在大学教材之中学习。那么我们今天跟一年级的孩子怎么教《三字经》,大家一定要读教学参考书,定位是什么?翻一翻课后的练习题,教学目标基本上就明晰了,就是朗读课文,背诵课,识字写字。
课文内容理解有很多方式:抓重点字词句,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等等。对于古文我的观点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反复让学生去读去背,不要过于追求理解。有的内容你给孩子讲了,他也不懂。很多语句只有经历过了或者是在某个时间段突然之间就悟到了。课本中有深奥的育人道理,没有必要分析得太细致。如果觉得有个内容想讲,一定讲深讲透。比如说我们讲到学习环境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考虑用“孟母三迁”是否适合一年级的孩子。“玉不琢,不成器”,我们这两节课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第一种方式呈现两种物质,第二是出示玉的加工作坊。大家想一想哪个让孩子觉得更好理解呢?一定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这个问题如果你要讲,一定讲得直观。讲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很好,可是要把里面的语言变成你的语言,变成孩子能够听懂的话语。不要用到一些难懂的词语。另外讲完这个故事之后,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观点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让一年级孩子回答这样一个小故事的寓意,这应该到中高年级的孩子才能达到概括总结水平。读是训练的目标,又是学习的手段。多读,读的次数多了,自然就理解了。语感是在实践当中养成的,而不是分析出来的。呈现几个词,你觉得应该怎么读,大家读一下,这个不发去声,读得别扭,还像平常说话吗?对,这就是语感。语感是在大量的训练中,慢慢形成了自己对语言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要少分析。
第二个就是随文识字。两节课都是很多字放在一起集中学习。孩子学习不是零起点,有很多的字早就认识,让孩子说说认识了哪些字,还有哪些你现在还不认识,你想想应该怎么记住。随文识字,就是我们一遍遍的去读课文,读到这地方,大家看遇到哪个生字,用手指一指,再重复读一读,这就是强化。有的孩子读到某个字读不下去,他要顺顺这句子。他记的是这句话,现在把这句话当中的这个字抽出来,单独摘出来一看似乎相识,但得从这句话顺着读才能把这个字读好,需要这样不断的在语境中去强化。大家觉得不就这13个字的读音,很简单。不是的!我现在找13个英语单词给大家,给你两三分钟时间,你能记住吗?孩子认的字量非常少,需要借助原有的经验去记忆,需要过程。因此,一定不要急,随文识字的规律就是在课文学习中不断的呈现,一遍遍的强化。
以上是我听课的一些感受,没有和黄老师、徐老师们进行沟通。她俩在教学的时候,意图和想法未必和我的看课的观点一致,请两位老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