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海大做讲座的时候,都会有学生问,大学参加社团活动、参加学生会,到底有什么用?
我想学生更期望听到的是,这些活动在评优时会如何加分,在找工作时会怎样添彩,这些实际的用处吧。可不巧,我这个恰好最深受其益的人,还真是说不出个明确的答案,因为它们使我受益最深的不是我最终拿到了哪个工作,获得了哪个奖项,而是我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因为每一个社团、每一个学生会的部门都是一个兴趣小组,它们无时不刻不在启发我,充实我,让我没有时间无聊,让我有说不完的话题,做不完的事儿,并吸引和感染周围的人。
它们让我能专注地去汲取某个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刺激我去查资料,关注最新动态,在课外和个人时间里,仍然能不断的学习。
它们让我有机会把想法变成现实,组织一次社团活动、跟其他成员讨论、跟你的受众沟通,每一次实践都是一次把纸上的方案变成现实的过程,是你正式工作前经验积累的最好方式。
它们让我想问题更加周全,不再仅仅是停留在天马行空的想法中,还知道规避实践中的问题。
它们让我不断的创新,因为你不想重复自己做过的事情,做了一次活动,下一次就想做不一样的,就会再一次的关注相关领域,然后产出新的想法。
它们教会我如何与人沟通。与团队的同事沟通,让我学会如何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有效的展开讨论。与受众沟通,让我学会如何换位思考,领悟到很多时候我以为我以为的是我以为的,往往我以为的实际上不是我以为的,我要从接受者的角度去设计活动,关注他们的感受。
它们让我不断的犯错误,从策划方案中的错别字,到格式的不规范,到实施中的突发情况,到现场气氛的冷场......它们让我经历了无数尴尬、丢脸的场面,然后受挫抗打击能力不断提高,再遇到打击和挫折时,能很快的走出情绪上的负面影响,正确面对周围人的批评,能勇敢的承担自己的责任,能理智的去分析不足给出补救和提升的方案。
它们逐渐让我从一个做了一点点事就恨不得让天下人都知道的肤浅小儿,变成了越来越谦卑的逐渐成熟的人,让我不会被一些表面的利益去迷惑,不会被光鲜的外表所欺骗。
它们教会我这世界上任何的成就都是由一小块一小块的方砖累计而成的,踏实做事获得的成就最让人心安。
然而,抛开这一切“实际”的利益,你不是应该先问问自己,我的兴趣是什么吗?难道你不想加入一个兴趣小组,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吗?不想为自己的兴趣而努力从而更加了解自己的兴趣吗?
这对我来说,首先是一种冲动,然后才是收获。
年轻,不去冲动,没有冲动,真的是一件很浪费的事情。因为随着你年龄的增长,身份的变换,你的机会成本会越来越高,换句话说,犯错误的后果也会越来越严重,你那个时候即使想zuo,都不敢zuo了。
然而一辈子没zuo过,又有何乐趣?
无法给别人任何有指导性的建议,没有任何一手经验去分析,甚至连老了给孙子孙女讲故事的素材都没有,只会是任何群体、环境里面那个可有可无的人,或者变成了永远不得志永远都在抱怨生活的负能量的人,又有何乐趣?
所以有些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
所有有些人哪怕白发苍苍了,但他永远年轻。
我一直是一个“三心二意”的人。
从小我爸就这么批评我,典型的朝三暮四,爱好超级广泛!喜欢乐器,学了这个学那个,看似什么都通,但什么都不精。这个毛病在大学里没有得到纠正,反而更加放大了——只要感兴趣的事儿,必须都要掺一脚!而且不想着要专注的去发扬某个兴趣,掺和完了就走,爱谁谁!
我是一个爆发力很好,但是耐力很差的人,跑个100米会拼命向前冲,跑个五千米绝对会在500米的时候就想放弃,这种体力上的特点直接反映在了兴趣领域——不求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我曾经经历过一段很痛苦的时间去试图改正这一“缺点”,忍受枯燥的跑圈,不断给自己去忍受“枯燥”的行为去打气,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做一个有持久力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无数跟天性作斗争的失败,觉得沮丧,自己做什么都做不成,一度认为自己是一个极其失败的人,直到我又在一次短暂的爆发中感受到了强烈的快乐和成就感后,我开始释然了——与其逼着自己变成跟自己性格相悖的人,去忍受一个充满痛苦的过程,不如发扬自己的性格,让每个广泛的兴趣虽然短暂但是尽量极致。
我接受了自己是一个没有持久力的人,同时也意识到了我可以把爆发力发挥到极致,所以在每个人都告诉我学生会和社团你只能选一个,辩论赛和主持人大赛只能报一个的时候,我还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能选都选,能做都做,然后我发现在,兼顾其实不是不可以,只是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辛苦,你只需要少睡觉、以最快的时间吃饭、想很多省时间的招儿、做很多高效的事儿......
人生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它从不直接纠正你对它的理解和定义,却给你无限的可能让你自己去体会,然后自己修正和认同很多它想传递的真谛。我到现在越来越认同“专注”的重要性,但是也很庆幸,在相当长时间一段时间“不专注”的实践里,我练就了快速、高效、高质量地去完成一件事情,并因为自己能永远都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永远精力旺盛,永远冲劲儿满满。
所以我想那些总是去讨论“xx与xx是否可以兼顾”的同学们,你们不去做,不去先尽最大的努力去尝试兼顾的可能性,仅靠听取别人的意见,又怎么能开发自己的潜力呢?
出国留学,你如果问我融入当地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我一定会说——加入当地社团。
我刚出国的时候参加了很多社团,那么这个过程里,我都学到了什么呢?
我学到了正确的英语表达。
我交到了几个很好的朋友可以无所顾忌的纠正我的英语,告诉我哪个词我用得很rude,哪个词他们不用。我观察他们之间的交流,明白了他们经常开玩笑的是哪些事情,哪些中国玩笑翻译过来不make sense。我知道了英国人虽然对性很开放,但是很少开黄腔,朋友间谈论性的尺度比中国反而小一些。我知道了如何跟年纪大的英国人交流,用什么思路和逻辑,知道了如何跟中上阶级的人交流,如何更礼貌又不失风趣。我更深刻的了解到,有中国口音不代表不好,重要的是你表达的方式和内容是否礼貌和睿智;词汇量也不是英语水平的衡量标准,关键是表达清楚又符合英国人的逻辑。
我学到了西方人生活方式中那些对成长起决定作用的不同。
每一个我社团认识的朋友都有自己的日程本,或纸质的或电子的,他们认真的记下每个约会,分颜色的划分不同类别的事件,严格的根据事件去安排自己的时间。他们不会充大款,有钱了就跟朋友聚会好好吃一顿,没钱了就大大方方的讲,然后点一个小吃或便宜点的东西而不觉得丢脸。他们虽然不会做饭,但是做起基本的家务来很成体系,厨房清洁标准和个人整洁标准基本一致,不会因为家庭背景的不同而差异太大。他们的教养体现在对人对事的宽容和理解,认为与人争执和批评别人是一件很粗鲁的事情。
我学到了当地活动组织的条理性和社交性。
我从很多优秀的社团活动中学到了他们对活动的计划和把控,重视破冰,重视每个人的参与程度,出了意外也会从容不迫的去处理,很少慌乱。活动结束后会去酒吧喝一杯,继续天南地北的瞎聊,增进彼此的交流和认识。
酒吧社交真的是在西方社会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但就社交来说,我认为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生活技能了,而是一项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在与人社交中,你是否是一个有趣的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社交成败,是否让人印象深刻。
有趣,不是哗众取宠的搞笑,是你广博的知识面、广泛的兴趣面所融汇出的亮点,是你对社交对象的倾听和反馈所呈现出的聪颖,是你能对实时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又不狂妄自大,是你在谈笑风生中能够让每个人都如沐春风。
有趣,是你首先要敞开心扉,有交流的愿望,有了解的欲望,并真正的享受当下。一个有趣的人,一定能够带动你身边的人,影响周围的人更加享受当下。它能掩盖你天生害羞、不善言辞的劣势,而放大你期望与人沟通的真诚和努力,并让周围的人感觉到。
我没有办法一一说尽这所有的益处,很多时候越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反而越是难以说的清楚,因为对了解它的人来说,它太显而易见了,反而不知从何说起。
我一直觉得,当你做一件事的之前先去想它有没有用而不是如何做好它的时候,你已经浪费了上天恩赐的机会。而一个社会首先以功利和得失去衡量价值的时候,这个社会一定不是富足健康的。
《炼金术士》(The Alchemist)里面反复诉说着这么一句话,When you want to achieve something, the whole universe conspires to help you achive it. 当你想要实现一件事情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协力帮助你实现它。
宇宙会通过不同的形式给你各种sign(迹象),提醒你它在帮助你实现你的梦想,而如果你持续忽略它,选择不去重视这些迹象,那有一天它终将放弃你,不再去帮你实现任何事情。
也许你看到这篇文章,也是一个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