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方向问题
培养孩子什么样的人格与意志品质?
“立人”两个字挺难的,关键就在于立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父母觉得孩子应当乐观还是悲观,父母觉得孩子应该坚定还是圆滑,父母觉得孩子应该注重诗和远方还是苟且偷安,这一切最终都会通过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孩子。
而实际生活中,有些父母自己对此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他们仅仅是在生活。环境让父母觉得悲观,于是潜移默化间,孩子也就悲观了;职场让父母变得圆滑,于是不知不觉中,孩子也就圆滑了;生活让父母得过且过,于是自然而然的,孩子也就只顾眼前。这些人格状态与意志品质都不是父母刻意培养的,而是社会以父母为媒介直接塑造了孩子。
所以,只有自己有明确方向,能够先做到对孩子的要求、成为孩子榜样的父母,才能去谈,该培养孩子什么样的人格与意志品质。
②方式问题
由什么途径去培养孩子的人格与意志品质
对于学龄阶段的孩子来说,主要培养孩子人格与意志品质的途径是学习过程、家务劳动与课外活动。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学会如何确定目标、克服困难、规划时间;在家务劳动中可以获得责任心、感恩心、勤劳心;在课外活动中则能体会合作、坚韧与分享。
实际生活中我们又是如何权衡比重的呢?家长更关注的往往是学习的成果而不是学习的过程;家长可能更愿意让孩子拿起圆珠笔而不是扫帚簸箕;家长可能更希望孩子去补习班、“兴趣班”而不是篮球场、大剧院。
只有当父母不再一味强调孩子的成绩,不排斥孩子“浪费”时间在家务劳动上,不反对孩子做些与应试教育体系无关的事情时,才能去谈,由什么途径去培养孩子人格与意志品质。
③效率问题
如何为培养孩子提供最高效的助力
物质基础是家庭教育中最现实,最残酷,也最不和谐的因素。它关系到父母能为孩子提供多少助力。每个家庭对孩子都有着一定的教育规划,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为孩子提供最高效的助力,关键就在于家长的参与度。
成绩、升学、就业都是孩子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当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否给予了充分的鼓励与支持,帮助孩子一起渡过难关?经济基础在培养孩子方面固然重要,但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才是让孩子进步成长的基石。
所以,只有当父母能够真正的参与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来,而不是自己什么都不重视、全部扔给学校和社会时,才能去谈,如何为培养孩子提供最高效的助力。
我们可以为孩子忙着择校、买学区房、狠抓孩子成绩,这并不代表我们不重视家庭教育,不懂得家庭教育。而是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匹配了最恰当的教育方式而已。真正的家庭教育也正是如此,一定是什么样的家庭匹配什么样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