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第135章到第137章,它们分别是《太祖爷爷》《刘少奇来王金庄的故事》《12岁小女孩的故事》。
这几章主要讲述的是李彦国老师给小鹤轩讲了几段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后,让小鹤轩羡慕不已,于是李彦国老师又给小孙孙讲起了太祖爷爷李景昌的故事、刘少奇来王金庄的故事、12岁小女孩的故事。
一、少年鹤轩人小志气大。一般的孩子是不愿意听老辈人讲以前的“陈谷子烂芝麻”的,他们更喜欢听一些时尚的有新意的故事。但小鹤轩却与众不同,“要不爷爷再给讲点怎么样?我现在大了,能记住很多故事了,要不你讲我记一下也行……”
小鹤轩为自己突然间想到的好办法而暗自庆幸,小家伙行动力极强,这边说着,那边真的抓起笔记本,拿出一支笔,做好了听故事、做记录的架势。
他认真治学的态度和超强的执行力让李彦国老师异常欣慰,他赶紧表达自己的殷切期望:“孙孙啊,你这个样子,爷爷很欣慰!这才是我李家的后代,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其实,爷爷有一种愿望,希望你能够传承李家和王金庄的文化,把它传播到世界上去。这件事情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时间和耐力,更需要用心才行呀!”
李彦国老师说这话的时候,心里还有些忐忑,他的眼睛紧紧盯着孙子的眼睛,他真怕小鹤轩说出“不愿意”三个字,如果孙子真的不愿意,他这个当爷爷的也不能强迫小孙孙做他不喜欢做的事儿啊!
没想到小鹤轩的回答干脆又利落,“我觉得应该行吧,虽然我还没有上大学,但是我觉得我帮帮爷爷还是可以的,爷爷给我讲过孙教授和贺局长的故事,能从爷爷这儿学的,就从爷爷这儿学呗,不懂的事儿就问孙教授和贺局长呗!等我长大一点,也有空闲时间了,我就天天陪着你,把王金庄的事搞明白了怎么样?”
小鹤轩人小志高,不仅欣然应允,他的回答思路清晰,并说出明确的计划,他的回答还掷地有声,很有气势。
小孙孙的回答让李彦国老师竟然有晶莹的泪花在眼角闪现,这让小鹤轩感到有些疑惑。对于小孙孙不能理解自己的情感,李彦国老师是这样处理的“……你在城市里居住,在你爸你妈的培养下,前景也是很广阔的。可是你能想到帮爷爷去传承王金庄文化,这就是你骨子里别人所不具备的东西呀!……你是在我和奶奶的身边长大的,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堰,都已经刻在你的记忆里了……”
小鹤轩看到爷爷眼角的泪花、坚定的眼神,他从爷爷情绪的变化中知道,这件事对爷爷来说很重要,于是他的回答很干脆、也很坚定,从小鹤轩的回答里,李彦国老师看到了希望的火苗在不断地闪烁,这让他特别宽心放心,也对王金庄文化的传承充满了信心。于是他因势利导,给小鹤轩讲起了太祖爷爷李景昌的故事。
二、红色的基因代代赓续。李彦国老师又一次给小孙孙讲起他太祖爷爷李景昌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事情。李景昌是王金庄第一个地下共产党员,一直从事秘密工作,为王金庄的抗日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李景昌同志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好好务农,舍了小家,为了大家,把抗日工作摆在了第一位,他冒着生命危险,奔走于巍巍太行山的村村落落。他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他在入党宣誓的时候,就准备把自己的一切包括最宝贵的生命献给革命,献给伟大的党和人民。
李彦国老师讲到入党宣誓的时候,竟然激动地站了起来,右手紧紧地握住拳头,拳头对着太阳穴,神情庄重,目光炯炯,声音朗朗,就如他爷爷李景昌当年履行入党宣誓誓言一样。
李鹤轩被爷爷的庄重震撼到了,他也从桌子旁站了起来,把小手握成了拳头,模仿着爷爷李彦国的样子,小家伙的神情同样庄重,目光同样炯炯有神。
此时此刻,九泉之下的老革命党员李景昌同志应该特别欣慰,他曾经对党的忠诚和奉献,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儿子,影响了孙子,还影响到李家的后代们,小小少年李鹤轩,也将接过从他手中传出的接力棒,大步向前,继续奔跑下去,革命火种生生不息,红色基因代代赓续。
讲到了爷爷,讲到了抗战,李彦国老师又想到了王金庄办食堂时刘少奇同志来王金庄的故事。
1958年,王金庄三街三队的食堂来了一个外地人,要拿两个小白馍馍换两个窝头,他怪异的行为让村里人很好奇,这个陌生人到底是何许人也?后来大家才弄明白,他就是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刘少奇同志。
李彦国老师在讲完他爷爷李景昌的故事之后,为什么要讲刘少奇同志的故事呢?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个是时间顺序的要求,李彦国老师给小鹤轩讲故事,从抗日战争时期讲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前后跨越了几十年的时间。
还有一个原因刘少奇同志是我们的第一代国家领导人,虽然他身居高位,但他没有高高在上,他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到老百姓中,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用两个小白馍馍换两个窝头就是最好的证明;刘少奇同志到王金庄来实地考察,彰显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人民群众无限关怀的赤子之心和深厚情谊,也彰显着新中国第一届领导集体无私的忘我的崇高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也需要代代相传下去。
三、都是十二岁的同龄人。小鹤轩对爷爷能讲出一个又一个不重样的故事赞叹不已,竟然还伸出一个大拇指,给爷爷点赞。
李彦国盯着小鹤轩圆溜溜的大眼睛,特别欣慰,小孙孙虽然年龄小,但思维独立,有着同龄人所不具有的缜密与成熟。想到小孙子的年龄,李彦国老师突然想到了一个12岁小女孩成为八路军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小女孩王娈的母亲被活活饿死,没办法,父亲只好把她送到山西逃命,自己则投奔了八路军,一个曾经完整的家就此支离破碎。
王娈的是不幸的,从小没了娘,只身一人来到他乡,饱尝人间辛酸,孤苦伶仃没盼望。
王娈的又是幸运的,她在其他长工的帮助下逃离了财主家,参加了八路军,从此命运得以改变。后来部队领导考虑到她年龄小、不适合参军打仗的实际情况,让她到后方做了仓库保管员,再后来,嫁给了时悉心照顾她的另一名保管员熊兴义,并有了爱情的结晶、一个可爱的儿子。
第137章有几处描写让我特别动容,第一处是王娈的父亲王结果把女儿送人那一段。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不到万不得已,他怎么舍得把亲生女儿送人呢?可是他眼见着妻子被活活饿死,12岁的女儿性命也将不保,这个时候他别无选择,只能咬咬牙,狠狠心,把女儿送走。送走女儿,女儿还有活下去的可能,不送走,女儿只有死路一条。无奈之下,他只有把自己的心尖尖儿、只有12岁的女人送人。看着女儿远去的小身影,听着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声,这个七尺男儿羞愧难当,一个大男人竟养活不了自己的女儿,那时他想死的心都有了,这种愧疚感一直伴随了他一生。
以至于多年之后,王娈的和丈夫来到王金庄,要把老父亲接到成都去生活,他死活都不肯。他怎么好意思去呢?自小把女儿送出去,让她受尽了人间苦难,如今他无颜以对。王娈的能理解父亲,把自己送人不是父亲的主观故意,但父亲却一直无法原谅自己。
第二处是王娈的住在后方仓库,她终于有了临时的家,可她心心念念的还是王金庄那个家,那个有父亲的家。但这个没爹没娘的小女孩,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竟然不知道自己在天底下的哪一方,她只知道自己是王金庄村人,因为没念过书,她却不知道自己是河北王金庄人。
后来她认识了几个字,开始一封一封的给父亲写信,信封上都写着“山西省王金庄”,这一封封饱含着小女孩对父亲无尽思念的信,由于地址不对,她父亲怎么可能收到呢?一封封信寄出去了,收到的却是一次次失望,“爸爸呀,你到底在哪里?”小女孩的心在流血。
第三处是王娈的从小失去母亲,又与父亲天各一方,骨肉分离,她深深知道,没有父母陪伴、没有父母呵护的孩子,是多么的苦楚与孤独啊!
当她自己有了儿子之后,她再也不想让儿子重蹈自己的覆辙,她多想让儿子时时刻刻待在爸爸妈妈身边呀!
可是带着孩子参加革命,根本不现实,他们需要走南闯北,需要穿山越岭,需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于是她忍着痛,把儿子寄养在山西老乡的家里。
在分别的那一刻,她终于能体会到当年父亲的无奈与痛苦,父亲与她分开,是为了让她活命;而她与儿子分别,是为了革命,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
这种骨肉分离的滋味实在太难受了,但她还是毅然决然做出了选择,她心中有个信念:与儿子短暂的分别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团聚,是为了华夏大地千千万万个家庭更好的团聚。
王娈的夫妇俩一直到从部队复员成都后,安定好了,才来北方领儿子,孩子早已认不出他们来,口羞地喊不出“爹娘”来,这就是我们的革命前辈呀,他们就是这样用无私奉献与义无反顾,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2岁小姑娘的故事,是一个与小鹤轩同龄人的故事。不同年代,两个12岁孩子的经历与生活却有着天壤之别。给小孙孙讲这个故事,李彦国是想告诉他,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因为现在的大好日子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这几章共同的主题依旧是根脉与传承,在所有的传承中,红色基因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基础,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我们更要义无反顾地传承下去,这部分内容是对传承的升华,让作品的立意更高,更有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