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质老师把教学分成五种境界:按部就班、得寸进寸、有板有眼、融会贯通、随心所欲
第一种境界叫做按部就班,一般是指教龄在三年内的老师。所谓按部就班,就是根据教材、教学进度、教学计划的要求,及师傅的具体要求,亦步亦趋去做。
需要下笨功夫、细功夫,作做得越扎实、越细致、越规范,越有助于个人将来的发展。跟一位高明而严格的师傅,认认真真、亦步亦趋地学两三年。教师成长没有捷径,“选一个师傅,用心学两年”就是一条可行且有效的路。
第二个境界:得寸进寸。按部就班学了三年后课堂教学开始逐渐上手。这个阶段,得寸不要进尺,要放慢一点,得寸就进寸,在你的能力经验范围、可以把握的微小变革的空间内,努力让自己的教学与师傅的教学有一种结构性、精神性的相似。
第三个境界是“有板有眼”。教师的教育理解力、教育素养、课堂表现力已经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符合教学的基本要求,可以清晰地看得出他对教材和学生的理解,已经比较透了。这个阶段的教师越来越清晰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板。
第四个境界是融会贯通。教师可以打破学科的边界,穿透学科的篱笆;已经有比较鲜明的个人风格。他的知识性、道德感、情感表达、性格、风度都构成了对学生的滋养。可以称之为成熟型教师。
第四个境界是随心所欲(孔子:随心所欲,不逾矩)。教学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具有个人精神境界与独特的表现方式;他的个人风格与精神境界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生的心灵导师。
技与道:从“技”的角度来说,教师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教师是否不断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和理解学生的能力;从“道”的角度来说,教师的工匠精神主要体现为对“所有真正的教育都是生命的教育”的理解,体现在能够运用复杂性思维思考教育,体现对生命与生命互动的教育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
要想成为“随心所欲”真正的“人师”,教师必须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心怀敬畏,把自己的生命置于学生的生命之中,去认识、理解、发现、引导这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成长。
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说,“真正的教育应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的灵与肉的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张文质《教师的“微革命”》、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