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新媒体时代童年消逝的催化剂

      一句“出名要趁早”,于是父母们纷纷将孩子送进大人的世界,让孩子学大人的语气,早早树立起一个大人世界的价值观。除了这重原因,随着技术的发展媒介力量的壮大,越来越多的孩子拿起了手机,和身边的大人玩一样的游戏,追同样的明星偶像,刷同样的抖音视频,讲同样的网络段子和梗。除了这些孩子的父母,这个世界的其他大人,似乎完全没有觉得不妥。现在想想,觉得“孩子就该做孩子做的事”这一句话真是对童年最大的维护。但偏偏,中国一大群孩子早早被电视和网络这些媒介力量裹挟于信息洪流之中,他们为发现大人的文化世界而感到兴奋并沉浸其中,却无法发现失去自己的小小世界的悲哀。

      尼尔·波兹曼写下《童年的消逝》一书,讲述从印刷媒体到电视媒体,大人和小孩接触信息的方式越来越重叠,直至有一天完全重叠。从文化和信息共享的角度看,小孩在不断壮大的媒体力量带过了那道鸿沟,“童年”逐渐消逝。“在成人和儿童共同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政治、商业、教育等最终蜕变成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人类的文化精神逐渐枯萎。”这本书里讲述的思想带给我极大的感触,因为我曾经或许是书中的例子,我也亲眼看到了其他的活生生的例子。

      我自己,小时候有十足的“电视瘾”。电视里的天空说日出就日出,说雨过天晴就雨过天晴。电视里的人说话的声音都很好听,用的东西都很新奇,总之,十分吸引着一个小孩子。而看多了电视节目中的“悲欢离合”、“沧海桑田”,甚至觉得“一颗小孩子的心变得沉甸甸的”。如果我过去能将一半看电视的时间跑出去尽情的玩耍,也许我成年后的生活会少很多不可名状的唏嘘和犹豫。另一个例子是我的小侄子。他也许把手机上的网络游戏当成一个极佳的玩物,可他并不明了他手上那个游戏世界正是新媒体造就下的大人和小孩文化共享的世界之一。游戏里的语音频道充斥着各种脏话,大人可简单地通过一个语音频道就对一个小孩的世界造成干扰。

      种种如此,然而却没人想过要解决这个问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11年10月20日为什么糊涂 回家的路上,晓晓打了个喷嚏,妈妈有点紧张:“怎么了?”却说成了:“怎么办?”说完...
    羊羊羊羊汪阅读 9,486评论 2 14
  • 爱到中年 举步维艰 看不见终点 也忘记了起点 爱已经变成死水微澜 早没有了柔情似水 也不再想爱欲缠绵 日子里尽是一...
    卧龙饮水阅读 409评论 1 2
  • #观察永澄50天实验-04天# 《永澄:为啥我要去霸占整个机场?》 本文为札记篇,属自我管理-知识管理。文章从早起...
    扬头望月亮阅读 209评论 0 0
  • 人的一生要生多少次病?那么还剩下多少次?
    安放何处阅读 126评论 0 0
  • 五月情怀 五月,带走了北方的春寒料峭, 轻轻的从江南的...
    中医老邵阅读 646评论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