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是一张白纸,
需要家长抓紧描绘
那么按这个假设
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应该长成一个样才对
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
即使双胞胎也完全不一样
足以说明这个假设不成立
如果孩子不是一张白纸
自己心里本来就有一副画卷
如果家长允许他的画卷慢慢的呈现
那么他就会活成自己本来的面目
如果家长不停的描绘
犹如盲人看不见纸上本有的东西
却在一副美丽的自成体系的画卷上
画上自己想要的东西
就在不断地破坏一副珍贵的作品
孩子本能会保护自己
于是逆反来了
所有的逆反都是在提醒父母
你多做了什么
觉察自己的言行
是在用自己的想法
描绘孩子的人生吗
我一直引以为豪的是与儿子的亲子关系:相爱相斗、互相坦诚、感情融洽,有时是母子、有时是朋友、有时会互相分享小秘密,互为同伙……前几天与老师的一同电话,我让挫败与无奈。儿子没有对我说实话,孩子对我说的是我想听的,说出来的内容是对他有利的,我的需求他了解,他本能学会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这些,都在提醒着自己,我的焦虑和多余正在威胁着我们之间的关系,孩子现在已经有情绪、有叛逆,一种复杂的体验开始在他的心里蔓延……
情绪的生理基础是先天的,但是如何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做出反应则是后天习得的。有研究表明,与IQ相比,对情绪状态的意识和处理感情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够在生活、工作和家庭方面取得成功和幸福。每一个家长和孩子都需要社会——情绪学习,学会如何对社会和情绪信息进行编码、解读、推理、表达和调节。所获得的能力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健康的社会关系。
12岁的小伙子已经有自我意识,他可以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保持适当的自信。儿子在面对我经过伪装的所谓“建议”时,已经可以应对压力、避免冲动,保持着坚忍以克服困难,有时还会给我表达情绪;他给我的信中已经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能够和宿舍的朋友们产生共鸣,了解并欣赏班上优秀的孩子;在社会交往上,儿子已经建立并维持健康有益的社会关系,对于自己刚到新的学校产生的孤独感和压力有一定抵抗力,应对生活中出现的一切,但是在需要的时候他并没有寻求我的帮助;在对自己的责任进行决策时,考虑的因素毕竟不是那么客观,我忘记了他也只是一个12岁的孩子。
当我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时,我发现自己对于他的要求过高、过于宏观,没有具体到一步步具体操作的步骤和方法。毫无疑问,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是学生取得成功和幸福,而情绪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的有效工具,它可以使我们达到“情绪健康”。
孩子的情绪我们到底了解多少呢?一周只见一面,呆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24小时,缺少第一手事实根据,思想、需求、情绪、动机等都不清楚;我求助于老师,也仔细查看他的作业、作文,想通过这些外显的事物得到一些信息。儿子的一篇《不一样的初中生活》让我惭愧至极,他在文章里问自己:这是哪里?我在何方?他想念油田,想念他的伙伴,梦里都哭醒过,却发现这里不是……他努力的调试自己,看到新学校的不同与特别,接受这里的文化、接纳这里的风俗、结交这里的朋友、参加这里的社团,这一切一切的努力,被我简单的一句“你适应的挺快”一句带过……
我的心中充满愧疚,作为母亲,我一直手握画笔,看似让他自由发挥,却时时刻刻在旁提醒,对于他的各种情绪并没有放在心上,他却自己战胜了一切,用自己的正直、风趣、善良、爱读书,赢得全班同学和老师的喜爱,听着老师肯定地说这样地孩子有什么可焦虑的,孩子的未来根本不需我们规划。欣慰、酸楚、内疚、自豪……无法用语言表达我的心情。
谢谢你,儿子!通过和自己的对话,给自己鼓励,而不是批评自己;谢谢你的冷静,即便不高兴也想办法让自己高兴;谢谢你的宽容,总是在生活中记住那些让自己高兴的事情;谢谢你的思考,学会了倾听自己的本能,直觉的告诉自己我擅长做哪些,自己哪里出问题了;谢谢你可以享受自己的孤独,每天都有时间独处,倾听自己的声音;谢谢你,不完美的妈妈教育之下,能如此健康和幸福!
孩子,你给了我们永远不变的爱;未来,让我们彼此之间更加坦诚,了解了自己和孩子的改变。放下手中的笔,孩子可以画出更美的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