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介绍
去年暑假,我在广州参加了一个英语辩论夏令营,也因此和来自牛津剑桥的学生们度过了很难忘的两周
于是想要亲自前往英国的愿望也愈发强烈,便把这个心愿郑重地列入Dreamlist,在手账本贴上认真挑选的图片。
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就得以实现,看这就是梦想清单的魔力~
说来挺有缘分,这次活动也是由同一个机构组织的英国交换生项目,作为领队的主要任务是带领中国学生去当地插班上课和游览景点。
于是经过此前夏令营 “磨炼”的我,在“上次不都熬过来了”的心理建设下,又带领着一帮熊孩子们,踏上了英国游学的旅程。
两周的时间里,和学生们一起在当地学校上课,感受中英教育的差异;一起行走在伦敦剑桥的街头,打卡明信片上的景点。虽然时间很短,但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回忆。当然了,食物和天气另当别论
学校篇
这次活动交换的学校——Glebe House School是位于Hunstanton(诺福克郡亨斯坦顿镇)的私立学校,成立于1874年,课程涵盖幼儿园到初中。
第一眼看去,学校只有几栋朴素低矮的小平房,仿佛是一座隐匿在郊区的精灵小屋。然而两天下来,我就完全喜欢上了这所“乡村小学”。
呆在英国的两周,我和另一位领队都住在学校的客房里。木质狭小的楼梯带着厚重的历史感,房间不大却很舒适,从窗边望出去就是绿色的大操场。
因为同层还有寄宿的女孩子们,所以还有可以看电视吃零食聊天的common room(就像哈利波特里面的学院公共休息室!)所有的布置都给人一种家的感觉,特别温馨。
Glebe House School是一所很小的学校,总共只有95名学生,所以学生之间不管年级高低都互相认识,老师们也身兼数职。
比如——化学老师同时还教体育兼管理男生宿舍兼临时司机…就连校长夫妇也不例外,会亲自开车载学生们去玩,也会穿着西装在食堂里给学生们分早餐,完全没有架子。
而且,校长和老师每天都会在食堂里和学生们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聊天。刚开始这个画面让我很惊奇,因为我回想起自己整个初高中的寄宿生活,好像从来没有在食堂里和老师一起吃过饭,更别说和校长一起面对面聊天了(那我估计得拔腿就跑啊…)
三
课堂篇
出发前我看了一部之前引起很大关注的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讲诉的是5位中国老师给英国初中生进行一个月的“中式教育”的研究项目,两种不同教育理念的碰撞显而易见。
而跟着熊孩子们一起上课的日子里,也让我得以真正感受到中英课堂的差异。以下只是我在这里所观察到的现象,肯定存在片面之处,仅作分享。
首先,小班教学一直是国外教育的特色,不过当校长告诉我一个班最多15人,最小的班才5人的时候,我还是有点受到惊吓。即使在同一个课堂上,老师也会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进度,来单独安排课程。
其次,这里的课堂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观察能力。举个栗子,有一节化学课教的是测不同的Ph值,结果一上课老师就带着学生们先把校园跑了个遍,让他们自己去收集不同场地的土壤样本制作溶液,再通过添加各种酸碱性不同的试剂来得到尽可能多颜色的Ph试纸。我不禁想起自己当年只有听老师讲,看老师操作的份…
再举个栗子,还有一节生物课教的是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原理,讲到一半老师直接从教室的冰箱里掏出了一团暗红色的器官(应该是猪的心肺),在现场演示了起来。这么生动形象的上课场面我也是第一次见…
最后,课堂上的互动讨论氛围那叫一个活跃,每次旁听的时候都能看到英国小孩们那随时准备“刷”地举向屋顶的手。在这里,说错答案不会被嘲笑,也不用感到丢脸。无论对错,每个人都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举手提出自己的问题。
虽然个人感觉这里的教育方式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不过交换期间我们的学生也向他们展示了充满特色的中国文化:
给低年级的小孩子们讲述“年”的故事,教他们剪纸;
在美术课上教英国学生写书法,写十二生肖汉字;
表演武术,朗诵毛爷爷的诗,送他们有中国元素的小礼物...
两周的朝夕相处,很难让人不爱上这里的一切。
每次都能快速解决问题的校长夫妇,亲切友好的老师们,会好奇地睁大眼睛主动说Hello、在饭桌上自豪地跟我们炫耀汉语的英国小孩,还有让人想在上面打滚的绿色大操场,都是我爱Glebe House school的理由。
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学校名字里有个house,现在知道了,因为它就是一个有爱的family呀。
我会想念你Glebe House,后会有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