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治病给人的感觉总是很复杂。没错,从某种方面来讲确实如此。医学的名词纷繁复杂,一个个专业词汇让初学者或是外行人士听起来根本摸不着头脑,更别说记忆了。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些专业名词的实质是有着极其简单的含义的,比如开通静脉通路——其实就是输液、打点滴、挂水。治病,说起来复杂,实际上就是一个对于“漏洞”缝缝补补的过程。仔细想想,我们给病人治疗的原则是什么?不过就是有失血就输血,有营养不良就补充营养,有发热就退热,有缺钙就补钙……在综合评估了病人的情况之后,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关键的问题:例如,这个病人是消化道溃疡出血导致的便血、甚至失血导致休克,那么这个病人的主要问题就是生命体征不平稳(血压低)、存在溃疡、失血,针对的主要措施就是补液、抑酸、输血(还有其他的一些措施如禁食水,暂不赘述)。当然,对于某些情况是例外的,如发热、腹痛、头痛,在没有弄清楚病因之前,是不能随随便便退热或止痛的,否则就会掩盖症状变化的趋势,导致寻找病因更加困难;或者在有些情况下(类似上面的例子),如胃溃疡,常常是因为胃酸高导致的,那么给予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也就会起到止痛的作用;等等。
换句话说,治疗的选择,就是“一对一”地、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的过程。当你想清楚了某种疾病会出现怎样的问题,你就会想到针对这些问题的治疗措施——这也就是治疗原则。
当我发现了这个规律之后,学医似乎也不是特别难的一件事情了。以前的我总会觉得单独记忆某个疾病的治疗很吃力,却完全没有发现它和治疗其他疾病之间其实有很多共同点。现在我甚至可以总结出一些治疗疾病上的普遍规律,然后再把这些规律推广到一类疾病的治疗中,这样就好记多了。
以上仅仅说的是关于疾病的治疗,实际上可以将这个道理推广到很多医学以外的事情上,比如机械的组装、机器的维修等等,仔细想过之后,实际上都是些“一对一地、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开始读书的时候书都是很厚很厚的、之后会越读越薄的原因,因为这个时候你已经总结出一些具有“普适性”的道理,并且能够利用它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