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写完之后不仅感慨,都七年了啊!会不会有“七年之痒”?哈哈~
如果要细想来,还是有的,待我慢慢说来~
七年前,本是想来学习茶道,因为喝茶是日常所爱,既然要喝就得喝的明白点,对不?
然而,经常在老师身边熏习,就会经常看到老师“着手成春,着手成秋”,袅袅几只花枝在老师的手上,就有了表情,有了故事。也就是那时起,才知道有“中华花道”这种技法和艺术。
女人都爱花,当时工作也不是很忙,就欣欣然“入坑”了,希望自己也能有点捻花入瓶的意境。
怎知“侯门一入深似海”,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深吸引了我,也由此打开了“以中华文化为底色”的生活美学之门。
我们的课本叫“中华花艺”,是一门艺术。
而我更喜欢“中华花道”这个叫法。因为“道”这个字,本就有着深深的中华文化的底蕴。“道”相对于“术”,更深入,更广博,更无形。掌握了“道”,就能一通百通,包罗万象。
尤其是后期学习了书法,就更有体会了。空间的排布、笔画的走向、用墨的虚实……等等这些不都是相通的吗?
所以,我的理解,花道和书法都是用来表达中华文化的一种媒介,通过对手上的“物”的创造,传递出文化的力量。
老师之所以在花道课上讲书画赏析,还是在书法课上分享花道作品,其实都是在让我们眼界更开阔一点,从当下的手上的“物”跳脱出来,站远一点,爬高一点,再来体会里面的门道。
所以,我的“七年之痒”,痒点就在,从开始的体验艺术之美,学习插花技法,到现在会喜欢盯着书本中的每一种花型,体会它整体的气韵。使客主丛枝有各自的位置和表情,更有呼应和联动,每一个花作都应该是有灵魂的。
就像今天老师讲到的“活眼”,每一个花作,也有它的活眼。可以在留白处,也可以在花丛中的某个点。
也就是老师常说的“插花者难插其灵”。因为不知道“灵”在哪。
2021年3月,我在自己的公众号#每个人的养心殿#中写过一篇文章《如果觉得生活不够美好,就去创造吧》,那时从创造美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生活和性情的变化,打理花枝的过程,就像打理生活中的各种人、事、物,以及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现在,我的体会是:如果想要美的更高级,就去聚焦吧!
不仅要打理,更要有焦点,就是那个“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