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鸡汤充斥了微信的朋友圈,因为大家都向往幸福的生活。然而幸福就像是吊在毛驴眼前的胡萝卜,容易看得到,不容易吃的到。
我曾经以为我是很容易得到幸福生活的,容易快乐,要求不高,欲望不多。然而,这么多年的生活也告诉我幸福是来之不易的。我觉得我应该比现在更幸福,但是,我们该怎么做去得到自己希望得到、应该得到、也有条件得到的幸福呢?
我们需要有科学的、行之有效、经过考验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幸福的方法》就是这样的一本书,本书作者泰勒•本-沙哈尔博士(TalBen-Shahar),毕业于哈佛大学,拥有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学位,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他所开设的“积极心理学”课程,被哈佛学生们分别推选为最受欢迎排名第一的课程。
泰勒博士很谦虚,他总是跟他的学生说,在我的课程中其实没有什么是你们所不知道的。既然如此,我们看书、上课的意义在哪里呢?因为我们确实需要用一些方法来提醒我们那些明明知道却已经忘记了的事情。
你幸福么?
这是曾经很流行的问题,央视的记者也问了全国各地的观众。泰勒博士认为这是一个虽然重要,但是却意义不大的问题。幸福是什么,有统一的标准么?而且“我是否幸福“这个问题本身暗示着对幸福的两级看法,要么幸福,要么不幸福。在这种理解中,幸福成为一个终点。
我们永远都可以更幸福。与其问自己是否幸福,不如去探讨一个更有益的问题:
怎样才能更幸福?
幸福是一个需要长期追求,永不间断的过程,与其因为还没有达到幸福的境界而垂头丧气,浪费气力苦思冥想自己到底有多幸福,不如认真的去体会和挖掘幸福这一无穷无尽的宝藏。
我们怎么样体验幸福?
泰勒博士总结出四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享乐主义型“,他们注重是眼前的快乐,忽视了自己行为可能带来的任何负面后果。他们认为,充实的生活就是不断的满足自己各种各样的欲望,眼前的事情只要能让自己开心,就值得去做,等找到下一个更刺激的乐子再说,他们在爱情和友情方面精力旺盛,但新鲜劲一过,他们就开始物色下一段感情。
享乐主义者根本的错误在于将努力与痛苦、快感与幸福等同化。没有目的和挑战,生活变得毫无意义。如果我们只想着享乐,总是逃避挑战和问题,那和一般动物有什么不同呢?每个人心中多少都会有一些“享乐主义型”的成分,把努力和痛苦等同化。
第二种是“忙碌奔波型“,这种人认为此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痛苦的过程是获得未来幸福的必由之旅。他们不懂得享受正在做的事情,还坚持着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一旦目标实现,就会开心快乐”
一旦达成目标之后,经常会把放松的心情解释成为幸福,好像工作越艰难,成功后幸福感就越强。这种幸福可称为“幸福的假象”,它们来自于压力和焦虑的消除,无法长久维持,因为它本身就是与负面情绪共生的。因为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即是幸福,他们不停的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第三种是“虚无主义型“,他们已经对生命丧失了希望和欲望,他们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人们非常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中,当失败或无助时,我们经常会选择放弃,甚至感到绝望。
第四种是“感悟幸福型“,他们不但能够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也可以拥有更加满意的未来。比如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创造的快乐。而这种快乐也可以帮助他取得好成绩,并且在未来获益。
快乐不是幸福
从前三种模式来看,人们经常把快乐等同于幸福。然而幸福不只是快乐,他还包含了意义,我们需要这种愉悦感的来源是有意义的,我们要证实自己的行为确实能够改变世界,而不只是主管感受而已。
我们不够幸福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去追求幸福。我们在追求快乐,我们也确实得到了快乐,然而我们还不满足,说我们还不够幸福,于是我们继续去追求快乐,追求更多的快乐。我们需要停下来考虑,我们为什么还不够幸福。
意义更重要的价值在于把我们的人生形成一个整体,每个目标不再是割裂的,他们是连通的,过程和结果不只是时间和因果顺序,她们也被意义连接在一起,情感上也是连通的。
在意义的统领下,不只是目标有了人生意义,我们的每一个行为也有了意义。把对于目标的热情、专注投入到每一个行为中,我们就可以专注于当下,远离忧虑和无聊,体会到心流,进入到感悟幸福型的模式。
在追求有意义又快乐的目标时,我们并不是在消磨时间,而是在让时间发光。
找寻人生的意义和召唤,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泰勒博士也给出了很多具体的方法,帮助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不断练习,越来越幸福。
设定自我和谐的目标
目标是自己在自由的情况下所选择的,只有内心想做的事情是源于自我和谐的目标,才可以带来意义和幸福。增加想要做的事,并减少不得不做的事情。动机决定了行为的性质,如果是内在的,那便是想做的,如果动机来自于外在因素,就变成了不得不做的事情了。
泰勒博士在毕业时,他的老师卡米教授给的建议值得我们考虑:生命很短暂,在选择道路前,先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在这些首先做的事中,先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在这些首先做的事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把那些你最想做的事付诸行动。
时间是一个“零和游戏”,生命如此短暂,连我们想做的事情都来不及,怎么能只用来做不得不做的事情呢?
热情是幸福的动力
我们不能只坐等好工作从天而降,必须主动寻找在目前的工作中创造令人满意的环境。迁怒于人或许会得到一些同情,但那不是幸福。
幸福只能靠自己。——亚里士多德
心理学家埃米·瑞斯尼斯基指出,人们对待工作有三种态度:任务、职业或使命感。如果一个人只是把工作作为一种任务及赚钱手段,而不是期待在其中有任何自我实现,这种情况下,每天去上班是因为他必须去,而不是他想去。除了薪水之外,他所期盼的就是节假日了。
幸福并不取决于我们得到了什么或身处何种境地,而取决于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生活。有些人,无论工作或生活有多好,他们还是感觉不到幸福,但他们仍然不断地欺骗自己,认为外在因素可以最终改变内在体验。
除了做出重大抉择来改变生活之外,另一个方法就是在现有的生活中增加那些自己觉得喜欢、有意义并且擅长的事情,或是从正在做的事情中挖掘幸福,通常我们不用挖掘得很深就可以发现它们了。
幸福催化剂
具备意义和快乐的行为,就像是暗室里的蜡烛,只需要一根就可以点亮整个屋子。一次幸福的经历,可以感染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这些虽小但有连锁效应的事情叫作“幸福催化剂”。一些几个钟头甚至几分钟的事,便可以为我们带来意义和快乐,不但在当下受益,也会影响到未来。
完成一项令人愉悦的任务才是最好的休息”。“幸福催化剂”所能带给我们的,除了幸福之外,还有更旺盛的精力。她使我们有足够的精力和勇气来面对沉重的压力,枯燥的工作和乏味的生活。她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加油站,使我们从现在走向下一站。
简化生活
在时间的压力下,我们喜欢做的事情也失去了快乐,变成了负担。丹尼尔.卡尼曼在她的研究中发现,很多妈妈们并不能从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中获得享受,由于私人时间及快乐成分的减少,使得她们的幸福感受到影响。
心理学家蒂姆·卡瑟通过研究指出:时间上的富裕比物质上的富裕能带给人更多的幸福感。时间上的富裕,代表人们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去追求对个人有意义的事情,有更多的时间去反思,去享受快乐。相反,时间上的窘迫给人的感觉是经常性的压力、忙碌奔波、工作过量,以及挫败感。
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中,我们没有魔法,只能简化生活,给自己减速,尽量给自己一些富裕时间。
任何幸福的生活绝不是源于某一件重大的事情,幸福的生活是累积而成的,无论是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还是点点滴滴的瞬间。
幸福生活,从每一刻开始,从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