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都有历史的沉淀;每一座古城,都有潜存的故事。
---题记
去年夏末,炎热的酷暑也消退了一些,一个偶然的机会,有幸目睹了金陵城的风采,两天的时光,四处游荡,一路的行走,一路的历史,一路的故事。
一到南京,已是午后,乘着地铁,来到肃静的雨花台,停留片刻,便去寻觅下一处。眺望远处,一座座古城墙上缠绕着青藤。来不及掩饰内心的激动,步履急促,便到了城墙口,对着城墙想起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写到∶“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转足有一百二十多里。”此等壮观,如今算是见到了。
穿过小城门,往前一直走,在一个拐弯处,“军师巷”三个大字映入眼帘,《白下琐言》书中记载∶“诸葛祠在军师巷”。相传蜀和吴破魏时,武侯曾驻节于此,故立丞相祠堂。走进空无一人的巷子里,低矮的新墙被染成了黛色,屋檐上挂着大红的灯笼,老屋的侧翼静躺着一条河,河畔上的柳树迎风招展,偶尔,一条小船承载着游客游经过此处,水面也泛起涟漪,不久,又是一片寂静。
走到军师巷的尽头,人车的喧闹声传了过来,走了两三个街口后,一座仿古牌坊立在正中央,牌匾上刻着“老门东”三个大字。“老门东”牌坊周围有4组街头雕塑,分别是黄包车夫、糖芋苗、老邮筒、学童进馆(上私塾)。雕塑人物全“穿”着明清服饰,惟妙惟肖地再现了老门东明清时的民居生活。
走进巷子里,你会发现些许“蒋有记”、“司记豆腐脑”、“小郑酥烧饼”、“蓝老大糖粥藕店”等小吃店,是吃货们的好去处。
夕阳悄悄地一点一点的下沉,还没来的及好好享受美味,就又开始前往下一个牌坊-古秦淮。
顺着古秦淮牌坊往里走,在夜色中一路相伴的,是微风中飘摇的酒幌子和闪烁的灯笼。几百米的老街,人潮拥挤。跟着人群一直往前走,踏上秦淮河上的石桥,看着烟波浩渺的秦淮河畔的各色青楼,河面上大小船只,“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的《夜泊秦淮》浮现在脑海中,一种淡淡的忧伤涌上心头。
站在石桥上,还可以看见秦淮八艳之一李香君的媚香楼,依旧有当年青楼的风采,李香君不畏权贵的故事也流传至今。那时的青楼,“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可以想象当时的青楼女子,烛光赢室,皓月当空,抚琴吟唱,凭栏眺望,顾盼流连着心仪人儿踏波而来。
时间总是不经意的流逝,夜更深了,人群也纷纷散去,是时候走了。一路走来,恰似一场不愿醒来的梦。一条条街巷,一道道墙壁,一个个故事,都是历史的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