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 以“一带一路”之笔,绘就文化出海长卷

3月12日至19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代表团携西安非遗瑰宝远赴印度洋——在马达加斯加的猴面包树下,在塞舌尔的碧海白沙间,西安剪纸的镂空光影、终南山钟馗木版拓印的凛然正气、秦腔脸谱的千年神韵,通过现场展演与沉浸式互动,让国际友人触摸到了中华文明的温度。作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这两场访问活动以10项非遗为媒,诠释了文明对话的深层逻辑:不是单向展示,而是双向共鸣。

2013年金秋,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如同重燃的文明火种,数十年间已发展为覆盖150+国家、占全球GDP63%的超大型合作网络。这条横跨亚欧非的纽带,不仅输送着商品与资本,更构建起文化出海的“超高速通道”:从《哪吒2》问鼎全球影史票房榜TOP5,到敦煌数字展席卷欧洲美术馆;从孔子学院“汉语热”到TikTok上#ChineseCulture话题230亿次播放——中国正以多元载体重构文化出海新图景。

▎数字技术:从“驼铃古道”到“数字丝路”

曾经一段悠扬响亮的驼铃声,将丝路古道绵延千里,如今新时代的“驼铃声”沿着“数字丝路”,让丝路精神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再放光彩。相比在路上耗时数年的古代丝绸之路,如今的“数字丝路”致力于实现信息“弹指一挥间”的互联互通。以网文出海、游戏革新、影视出圈等为代表的中国数字内容,正在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打开一个新的通道。数据显示,中国网文海外用户超2.3亿,国产游戏在海外市场年营收突破千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文化产业从“跟随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跨越。中华文化“走出去”不再只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瓷器、丝绸、茶叶,也不局限于中医太极功夫等,更是丰富、有特色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故事。

▎产业协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

当自贡彩灯点亮巴黎夜空,当西凤酒在中亚峰会飘香,中国文化企业正从“产品输出”转向“生态共建”。阅文集团从打造网文爆款转型到国际文化品牌,在国际市场取得成功,说明文化出海需构建IP全产业链,实现从“流量爆款”到“品牌深耕”,以长期主义才能赢得市场。在格鲁吉亚,中国茶企与当地酒庄合作开发“丝路茶酒”,将中国茶文化与高加索酿造工艺结合;在东南亚,中国潮玩品牌建立本土化生产基地,既降低成本又激活区域创意产业链。这种“文化+产业”模式,让经济合作与文化传播形成良性循环。

▎文化互鉴: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共鸣”

“一带一路”倡议将文化交流与合作视为促进各国各民族民心相通的关键路径。它扭转了过往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单向度文化输出的局面,秉持“和平、合作、学习、互鉴”理念,为东西方文明交流搭建起一座重要桥梁,推动不同文明在平等对话、相互学习中实现共同发展。2019年,意大利作为首个加入“一带一路”的欧洲国家,通过举办展览、音乐会、戏剧等文化活动,将中国戏曲、艺术展引入罗马,让意大利民众近距离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同时,双方国家的艺术家互相拜访交流,实现了文化互鉴。中沙首部合拍动画《孔小西和哈基姆》一度走红,沙特儿童通过动画了解中国家庭的饺子习俗,中国观众也从阿拉伯市集的烟火气中读懂了友谊真谛。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叙事,打破了“文化猎奇”的窠臼,让文明对话回归平等与真诚。

▎多方联动:政府、企业与民间的“合力效应”

“一带一路”的深层次策略是建立区域、国家、省市、企业、民间等不同层面的多边合作推进机制,这为文化出海组建了有多方力量参与的“智囊团”。通过政策支持为企业铺路,地方响应落实项目,企业跟进创新技术,民间创意丰富传播形式,谋求民心相通的最大合力,夯实“文化出海”之路的社会根基。文化出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力量携手共进,形成强大的“合力效应”。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文化力量。

“一带一路”不单单是经济上的紧密纽带,更是不同文明间展开对话的重要桥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文化出海得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呈现出更为深刻、多元的态势。这对于投身文化出海的产业与企业而言,既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更是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各方应借助数字技术,创新文化叙事方式;通过产业协同,激活文化生态活力;凭借双向互鉴,传递中国文化价值;实现多方联动,凝聚发展合力。如此,方能让中国故事成为世界文化图谱中熠熠生辉、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