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做亲子咨询、辅导,接触到很多青春期孩子的案例,仿佛自己的青春期记忆再次打开一般。
今天听到一位妈妈问:这个孩子一点都不让我们省心!晚上十一点多了,非要出门,说是要自己骑车转转!你说这么晚了,有什么好转的!她难道都不知道父母担心吗!真是烦心死了!老师,您说这孩子到底怎么了?
我仿佛看到一个孤寂的女孩子,独自在暗夜拼命蹬动自行车,也许她都不知道要去哪里,她只是不知如何面对内心的那些烦躁、焦虑、伤心与难过,在家里即便与父母述说,也只能听到父母无尽的道理与抱怨,根本没有人了解她的心里有多么的压抑与憋屈,久而久之,也就不想在家里多呆,更不想与父母多交流,因为父母根本不懂、也不愿意懂自己。
可是,心中的难过、压抑、憋屈令自己无比烦躁不安,又不想每次都与父母剑拔弩张,唯有逃开,独自一人在冷清的街头黯然神伤。
她多么希望有人能懂她心里的那份孤寂与绝望~
很久以来,我的工作包括接待许多来咨询的家长。在这些会面里,一个人经历中的悲剧会无比清晰地呈现出来。许多人体验的抑郁、空虚、无价值感、对身心枯竭的恐惧和孤独感,都可以被看作是在童年时失去了自我的悲剧,而在他们成年之后,就表现为对自我的完全疏离。
其中,较为极端的两种表现形式,仿佛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妄自尊大和抑郁。在妄自尊大的后面,抑郁总是如影相随;在抑郁情绪的后面,时常隐藏着一种无意识的悲剧感。事实上,妄自尊大是用来抵御抑郁的,而抑郁则是为了抵御因为否认而失去自我的深切悲哀。
抑郁包含着一个人对自己真实情感所起的反应的否认。这种反应通常起源于童年的经历,标志着一个很早期创伤的存在。
许多孩子从一开始就没有体验——哪怕是最简单的——感情的自由,例如不满意、不高兴、愤怒、痛苦,甚至是饥饿。
很多孩子从很小就学会了不哭也不闹,因为任何不满意和不高兴的表示都会引起母亲的心烦意乱,孩子的痛苦也会使她焦躁不安。孩子的很多对于情感自由的表现,既激起她(从未有过这种自由)的嫉妒,又让她恼羞成怒地担心“别人会怎么想”。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孩子很早就知道了他不应该感觉的是什么,也不敢表达任何需要。
在生活中,父母很容易得寸进尺。看到孩子的状况有一点点好转,就想再多一点变化、再快一些不同,当有这样念头时,习惯的应对方式就会瞬间淹没父母,那股强大的惯性力量带着急功近利、焦虑的父母越快采取管用的方式,很自然,这样的一股力量也会把孩子快速推远,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关爱,只体会到强悍的掌控之力,令孩子窒息,令孩子逃离。 这样情况下,最可怕状况是父母不自知,还坚信都是孩子的问题、全是孩子的错。 结果可想而知了:离家出走、叛逆、沉迷网络……
心疼孩子、心痛父母!
#5-王贺-朴素亲子分享(公众号)-#橙子学院码字岛第一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