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作者:美国.海姆.G吉诺特
分享1-51页
主要内容:沟通的密码
大纲:
一、对人不对事——理解
二、对事不对人——尊重
三、表扬和批评一样需谨慎
四、先学会发怒,再处理问题。
【导入】谈到育儿这件事,今天已经身为父母的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是你觉得非常困惑又解决不了的?有的回复1。
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哈。
哈哈!看到大家这么多的问题,我可能一下子没办法一个个解答。大家的问题看似都是一个个不同的事件,其实背后的原因有可能都是相似的。不妨今天我们来从这本书里来找到一些启发。
在开始讲这本书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海姆.吉诺特,他是一位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儿童治疗专家,他所著的书被翻译成31种语言广为传播,在《自助书籍权威指南》中列为“强烈推荐”获得了最高的评价。他一生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研究领域,在他的著作、演讲、专栏中倡导如何与孩子沟通的创新思想,为无数的父母和儿童教育工作者打开了一扇大门。尽管他的一生并不长,但他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在全世界范围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除了一些心理不太正常的父母,大多数人,我们都坚信我们是深深的爱着我们的孩子的,在问题还没有一并暴露出来的时候,我们都相信我们有足够的耐心爱他们,直到他慢慢长大,慢慢学会了说话,有了自我的认知和意识,我们发现我们面临的挑战竟是如此之大,有时候,我们竟然也用上了以前自己嗤之以鼻的“狮吼”大法,有时候又感到巨大的压力,教育孩子这件事真的是如履薄冰,既不能不作为,又不知道该作为些什么。
书中作者告诉我们有爱作为前提来展开育儿工作是不够的,有爱的前提下我们还必须有方法,相比于现在流行的鸡汤类建议“给孩子更多的爱”、“给他更多的时间”、“给他更多的关注”这些陈词滥调,这本书是每个父母都很容易理解并可以联系实际去运用的,育儿“实用手册”。
育儿这件事就是在我们每天的一言一行中发生的,语言的交流是最关键一环,作者在书的第一个部分就着重讲了交流的密码,也就是语言的重要性。学会了说话,才能使沟通有意义。
为了我们更好的理解并记住这些方法,我认为在日常与孩子的交流中时刻注意到这几个原则,并以此作为你们交谈的前提,就能把问题简单化,处理起来也容易把握。
对人不对事才是理解; 对事不对人才是尊重; 表扬和批评一样需谨慎;先学会发怒,再处理问题。
第一、对人不对事——理解
先来看一个生活中的场景,一大早,事情有点乱套,电话响起来了,孩子醒来在哭,你正忙去安慰,发现面包也烤糊了,这时候你的老公看着面包机说“天哪,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烤面包”此时的你会怎么回答?
哈哈!我都看见有人的火要把直播间点燃了,真想把面包糊在他脸上!你有可能就会一整天都不开心,很愤怒,不被理解对吧?
但如果你的老公说“哎呀,亲爱的!你这一早上就够倒霉的,又是孩子,又是电话,现在又轮到面包”你会怎么回答?
是不是会觉得心情好多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他说的这句话并没有刻意安慰你,只是做了一个事情的陈述,他的陈述却让你觉得,你完全被理解了,你的焦虑情绪就被平息了。再看看前面那句话“哎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烤面包?”这句话让你非常生气的原因除了不理解你,还有对你能力的否定质疑,是带有攻击性的批评,这种交流的后果,我们可想而知……
语言的力量就是这样,他有可能产生敌意,也能够制造快乐。对于成年的我们尚且如此,那对于幼小的孩子呢?
两岁的妞妞最喜欢的表姐来家里做客,两个人开心的玩了一天,姐姐就要走了,妞妞满眼泪水,“姐姐走了,我没有朋友一起玩儿了”哭的很伤心,这时候作为家长,你们的做法是什么?
我看到大家不一样的回答,那么要问一下,在你做出这些回答之后,妞妞会有怎样的反应,会停止哭泣么?还是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不管你对妞妞说“姐姐还会再来”“或者“妈妈可以带你去找别的小朋友玩儿”这种类似解决眼下问题的建议妞妞都高兴不起来。因为她现在心中充满的是分离的痛苦,如果你蹲下来陈述她现在心中的感受说“没有姐姐妞妞会很孤单”、“她要走,你就已经开始想她了”、“分开是很让人难过的”,她会感到被父母理解,而慢慢停止哭泣。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我们要先学会感受他的情绪,要把她的感觉直接的说出来,先理解她情绪产生的原因,不要试图帮助她不要焦虑,这就是对人不对事的理解,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他们的伤痛才会减少,对父母的爱也会加深。
有时候孩子们表现出的不同行为,大多数是想从父母那里获得认可和爱。父母要多留意孩子语言背后隐藏的真实意图,并及时给予他肯定和理解,就像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回到家里抱怨自己不适合学好数学时,她期望的其实是父母一如既往的爱和理解,面对正在抱怨某件事的孩子时,我们要记住对人不对事的原则,不要花精力解释他们面临的事件,该如何处理,应该先理解他的感受,陈述她所遇到的困难,把他的情绪平复下来。获得理解才是沟通的开始。不仅是孩子,就算是陌生人也会感激我们对于他们所处困境的理解和同情。
真正的理解也不需要说教和批评,这只会使得结果更加糟糕。下面这个例子我们来一起分析看看;
爸爸加班之后去超市采购回家晚了一些,8岁的东东看到晚回家的爸爸怒气冲天,爸爸小声的问了儿子原因,东东说:“因为我想你,回家的时候没有看到你”。
爸爸回答:“你回到家没有看到我感到难过,对么?我很高兴你告诉了我,我以后赶在你回家之前回到家等你”。
东东开心的拥抱着爸爸去玩儿了。爸爸没有为自己辩解:“我不去超市买吃的,你吃什么呀!”而是理解了他现在的情绪是希望爸爸早点回家。大多数父母都试图说服孩子想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抱怨不公平或者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并没有用,只会导致争论和气愤。
多数家庭常常发生的争辩都是父母出于让孩子明白所谓的道理,对话充满了批评和指令,孩子的回答变成了否认和辩解。这种沟通的悲剧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缺少相互理解尊重的技巧。为了有效的沟通,我们时刻要记住,在孩子处于强烈的的情感中时,他们听不进去任何人的话,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此时希望的是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在想什么,先对人,不对事。在纠正他们的行为前,一定要处理他们的情绪问题。
第二、对事不对人——尊重
同样先来看看这个常见的案例:
八岁的乐乐拿着一只玻璃杯玩,打碎了它,
爸爸“叫你不要拿它当玩具,你偏偏不听,现在打碎了吧!你为什么总是打碎东西?”。
乐乐反击:“你还打碎了妈妈的盘子呢”
爸爸更加愤怒了:“你竟然还要反过来说我,看我能不能揍你一顿长长记性”。
一场战争可能就开始了,而父母希望孩子能够认识的问题完全没起作用。
而如果事情是这样的,爸爸捡起地上的玻璃碎片,扔给乐乐一只手套,一起捡起细小的玻璃碎片。最后只说了一句,打碎玻璃器皿处理起来还挺麻烦的。估计爸爸不需要再说什么,乐乐以后绝不对拿杯子当玩具了。这就是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先对事,先处理所发生的事情,过后再适当的对事件发表你的看法。不要在这个时候指责孩子,我们有理由相信孩子是可以懂得这些道理的,他们不是天生的捣蛋鬼,指责就是对他的不信任,此时的语言往往带有攻击评判性,只会让孩子感到压迫和不尊重。
许多家庭父母和孩子之间激烈的争吵都有一个规律,孩子做错了什么,父母就会做出无礼的带有人格攻击性的批评,孩子会以更糟糕的言行来回答。
当遇到不好的事情发生时,这时候并不是教训造事人的合适时机,应该先处理事情,而不是人。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耐心。
作为父母为了使我们不会那么容易勃然大怒,时刻记着小意外会带来大价值,在丢了一只手套,打碎一块玻璃这样的事情上,正是我们传授孩子价值观的好时机,让孩子时刻感受到你此刻的感受才是我最关心的,你不会因为一件事情的过失被怀疑不被爱。
第三、表扬和批评一样需谨慎
也许有家长说我喜欢多表扬,我认为鼓励式的教育非常重要,夸奖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经常把“你真棒”“你真是个好孩子”这些语句挂在嘴边。你们当中有没有呢?有的敲个1我看看。
如果今天告诉你这样的夸奖和批评指责一样有害,你可能还一头雾水,但是刚刚表扬过的嘟嘟就把樱桃扔的到处都是,你一定意识到还是哪里出了问题吧!实际上有些夸奖会导致过度紧张和行为失当,称赞就像青霉素一样,绝不能随意用药。孩子不需要带有评价性的赞扬,这种赞扬会使他感到压力,会使他更想表达真实的我,从而再次向他人寻求认可。
这种带有判断和评价性的表扬是指表扬的重点不是某件事物的过程而是人的某个特点,比如“你真是个好女儿”、“你真是妈妈的好帮手”这些都是需要避免的表扬方式。举个例子:
父亲:“桌子很重,搬起来很吃力”
儿子:“但是我搬动了”
父亲:“那需要很大力气”
儿子:“我很强壮”
上面这个例子,如果父亲直接表扬“儿子,你很强壮”,儿子可能会说“我并不强壮,班里比我有力气的男生有的是”接下来可能是一段毫无结果的争辩。
孩子和我们一样并不喜欢被评定,就像对于别人赞美了我们的品格或精神,我们不知该如何反应一样。真正的赞美,我们可以多用描述性的语句,让孩子从我们的描述对话中自己总结,事后他还会在心里默默的重申,孩子在内心反复,积极的陈述,在很大程度上会使他对自己及周围的世界报以积极的看法。这才是称赞所应该达到的效果。
评定性的称赞和批评有时候往往就是一把双刃剑,两者都是在给孩子下判断,除了表扬需要避开判断,批评也是在给孩子贴标签下判断,心理学家不会给孩子发表批评意见来试图取得作用,而是应该把批评换成指导。当我们去指导孩子时,批评的语言就自然转化成了陈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针对孩子发表任何观点。当妈妈看到小丽打翻了果汁时,她拿来一块抹布和另一杯果汁,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有无用的忠告,小丽已经深表歉意了。
第四、 先学会发怒,再处理问题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都意识到,能够理解别人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成功交流的前提。然而理解别人的情绪绝非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人类在逐渐适应社会的成长过程中更多的是隐藏,我们的童年时代,没有人告诉我们该如何处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愤怒情绪。我们都没有养成向对方敞开心扉的习惯,甚至我们也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去感受。觉得表达出自己愤怒有一种罪恶感,其实愤怒,就像普通的感冒一样,会周期性发作。我们并不能阻止它的发生。
父母不生气也不会给孩子带来好处,反而会给孩子一种漠不关心的感觉,因为当你关心孩子时,你不可能做到从不生气,对吧?
所以,我们应该接受这个事实,我们是会愤怒的,愤怒也应该表达出来让自己得到一定的解脱和轻松,但一定要用一种安全的方式表达,不能攻击孩子的人品或性格。正确的表达方式甚至是对孩子的一种启发。
表达愤怒和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是一件很难的事,那作为父母的我们就更应该有意识的去倾听孩子们在愤怒的外表下所隐藏的担心和失望。甚至有些情绪是复杂而混乱的,这些感觉都是真实的,我们应该先接受他,顺着他的语气回应他,让他感到自己的情绪被理解,对孩子来说,父母知道他们怎么想,远比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重要。
【总结】最后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我们要多使用陈述句,对于正在抱怨和愤怒中的孩子,我们需要帮助他直接说出他的感觉和生气的原因。面对做错事的孩子,我们要避免带有责备和评定性的语言指责他,而应该先处理眼下的麻烦。无论是指责和表扬都不要给孩子下定论。面对我们自己的情绪时,我们要先接纳它,以安全的方式表达出来,只有我们的情绪缓和下来,我们才能更好的处理眼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