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正不正大家说了算

我们评价一个人时经常用到三观,三观正的人往往活在鸡汤里,励志成功学里,他们代表着主流观念,这种观念是大家自懂人情世故后就自觉接受的。那么大众觉得理所当然的三观就真的是“正”的吗?又“正”在哪呢?难道比维密还正?咳咳,我很正经的,因为我觉得维密真的很正好么!

从时空维度上说,例子来了,量子物理学的发展,扩大了我们看待物质的范围,量子纠结、量子叠加之前根本就是开玩笑的存在嘛,当时的吃瓜群众心里应该OS到,这么牛,你咋不上天呢!结果墨子号上天了!所以我们目前认为正确的观念在更大智识框架下是否也会显得滑稽可笑呢?如果说我们是在无限接近真理的过程中,那么在这中间抛弃一些目前认为正确,最后在新的框架下被证实错误的观念也是很自然的。好吧,目前被大众所称的“正”三观,也许也只是打上了当下主流观念的标签。

而另一个维度,从人的角度分析,例子又来了,前不久,有档综艺节目测试了几位明星智商,结果公布的前二,分别是刘烨103,黄晓明102。研究表明,正态分布的智商中,85-115属于正常,也就是普通人,这占据了人群的70%左右。智商被溢誉的当下,他俩都家庭美满,工作顺遂成功,可谓是人生赢家。心理学领域对此有文评述,说占普通智商的人群是最容易获得幸福的。原因是,社会关系中占70%的人处于相同层次的智力水平,他们的思考节奏,思维水平相近,在观念上容易产生共鸣,更容易沟通,人生路途自然走的更顺当。那么其实所谓“正”三观,就是70%大众接受的那些观念,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正”。

好吧,我想说三观正,其实就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大多数人达成共识的观念。这也就可以理解为啥天才有时这么难相处了,福尔摩斯还是与华生最配呀!

那么,那些三观正的人又有哪些表现呢?

第一,涉猎面广。从小学到高中,体制内的教育提供的学习角度很宽泛,有人说自己在高中时期是智商的顶峰时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数理化。学习不同学科提供我们看世界的不同角度和多样的思考方式,数理化使人理性,文史又令人感性。高晓松说,当科学解释不了世界时,文学就出来了。所以世界需要不同的角度来解读。

涉猎面广还有助于你领略到不同的风景,因为人毕竟精力有限,最后只能从事一个行业,但是社会又这么的多样。如何在这个多样的世界里如鱼得水,除了本身懂点各个领域的东西,最好周围存在不同领域的人士能给自己提供参考。这是一个逻辑闭环,你只有涉猎面广,才能结识到不同领域的人士,而反过来,他们又帮你拓宽视野。

最终,你的知识构架会帮助你得体的处理各种生活、工作中的问题。

第二,独立思考能力。知识构架一大,很容易造成浅尝辄止,人云亦云,觉得自己哪哪都懂一点,但又无法深究。而三观正的人也如是,但因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具辩别能力,所以能从事情本质上看的更清楚,做出最靠谱的决定。最近流行的科普话题中科普专家强调,科普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最主要是的养成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比如,老年人经常被假保健品成功推销,教给他们如果辩别事情真相的方法,比给他们上区分保健品的成分的专业课程更高效。

三观正的人也有个特点,对别人的观点,不完全抗拒,但也不盲从,通过自己去伪存真的筛选获得靠谱的答案。他们不任性的固执己见,也不随波逐流。

第三,匹配。三观正的人,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他们可以把各种观念内化于自身,从适合自己的,匹配度高的点出发,追求更好的自己。比如王健林的“一个亿”,马化腾的那只猪......有能力成首富的,一个亿自然是个小目标;而没有风的时候,猪在圈里吃饱睡好养膘就好,学什么老鹰。

话说回来,如果以后科技发展到可以揭秘黑洞,让我们进入另一个维度,抑或者走入那些爱因斯坦智商值的人群中时,也许我们说了半天以上的这些都不是事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