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逃离
一夜之间,对门那栋大宅子的人消失得无影无踪。消息不胫而走,仿如一颗定时炸弹在小镇的上空炸开。街头小巷话语迅速升温,每个人嘴里说出来的话语,都是与之相关的话题。各种猜测各种了解描画得绘声绘色,就像各家做出的菜色品种,各具特色,咸淡浓稠,各自掌握。覃玲走在路上,就算不想多管闲事,也已经听到了好几种版本的描述,综合起来,就大致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对门肖运华家前一天小孙子办周岁生日宴,大宴宾朋。阵仗之大,席棚占据了半个街面,小轿车停满了周遭四面。一番热闹过后,车走棚拆,做生意的喜滋滋地等着主家来结算帐目,想着主家财大气粗,自己拿到货款可以小赚一笔,笑容荡漾开来还没来得及收回,就迅即凝固了。肖运华跑路的消息自然给了他们当头一棒,眼看煮熟到手的鸭子,又扇动着翅膀,扑楞楞地飞远了,一个个都难以缓过神来。就像那天灾,让人措不及防。小镇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但凡红白喜事,所有一应物品都可以先賖用,等事儿办完之后的第二日,主家主动上门结清账目还款。这种习惯是过去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时沿习下来的旧规矩,就是为了照顾没有多余钱款的人家可以顺利操办酒席,待到红白喜事结束,各家收受礼金之后,再凑齐账款的拆中方法。这种习惯就一直沿用了下来,成为苏北里下河地区农村约定俗成的一种规矩。肖运华家大业大,那些做生意的,像蚊蝇闻到了腥气,都主动跑上门来賖欠,生怕自己跑慢了,被别人抢了先。更有那些个攀亲托友的,前来说情请求,挤掉先来的,来一个斧底抽薪,人情的魅力占了上风,什么职业道德,行业规则都得靠边站,谁让咱们生活在这讲究人情的农村社会呢?人脉就是你抢占市场的杀手锏。只要你绞尽脑汁,扯上个亲缘关系,肥水还不流外人田呢,发财的人家更要照顾自己人了。可第二天左等右等,眼看日头都快落下西山了,还没有等来预期当中的收益。这大尺度的反差,立竿见影。风闻赶过来要债的人更是不计其数,一时间街巷人满为患。更有那看热闹的乡邻,呼朋唤友,像看大戏一样都赶过来凑趣。可人去楼封,防盗门紧闭。像聊斋故事中描写的繁华场景,天亮之后匆忙结束那般鬼魅,更像热闹的集市一下子散场冷清萧条那样,除了几只鸦雀盘旋鸣叫外,哪还有人的踪影?几个性急暴躁的债主更是急不可耐,冒着犯罪的风险,爬墙头,攀护栏,直接撬开了门锁,准备搬东西抵债,不知是谁打了报警电话,110来得及时,才避免了一场流血哄抢事件的发生。
这样的故事场景,覃玲在电视上看到过。没想到的是,居然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而且还是跟自己熟识的人当中。覃玲就是做梦也万万不会预料得到。她就像是在听天方夜谈。难道,生活的真相,永远都沉淀于生活的表象之下,像那淘米水沉淀后,那厚厚一层的浊垢?还是像那水沟里流动的水,表面清澈无比,淤泥却逐渐沉淀。李月香那飘逸的身段和那眼神中透露出来的优越感,都还在覃玲磨灭不掉的印象中清晰可辨,转眼间就像海市蜃楼般幻灭了,取而代之的是渺茫的大沙漠,一眼望不到边的荒凉。世事的难料,就像人的命运被无形的大手牵扯着,刚刚还万里无云,晴天朗日,满天星辰,一转身却变得阴云密布,风雨泥泞,冷风怒号起来。
覃玲从街上回到家,心中充满了疑惑。此刻,她很想听丈夫说一说对门这些天发生的故事的细节。她知道,丈夫对于这些,一定是了解得全面透彻的。她甚至有些懊恼,自己就生活在发生故事近在咫尺的地方,却一无所知,不是满足好奇心,而是想起李月香曾经对她说过的一句话!她开始从心底里生出悲悯之情,此时此刻,李月香会在哪儿?她会不会像自己当初背井离乡时,走在完全陌生的街头,找不到一个认识的人,万家灯火的夜晚,也找不到一盏是为自己点亮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