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风波

      "你怎么才来,我们都要回教室了!"
      "你又迟到了,你怎么每天都迟到!"
      "你妈妈睡懒觉了吗?"
      老师刚从外面走进喧闹的长廊(孩子们户外活动回来换鞋子的地方),一个孩子急匆匆地跑过来大声说:"优优又迟到了!他迟到了!你看,他才来!"
      其他孩子听到了,也纷纷说着同样的话。老师看向那个刚刚被保安领进来的孩子正在放书包,眼睛红红的,强忍着泪,但是却不停地啜泣。
    正在这时,老师从其他照顾者那里得知,这个孩子进园的时候还开开心心,是因为小朋友们说他迟到了所以才哭的。
      当老师转过头来时,越来越多地孩子在谈论着优优迟到的事情。看看"委屈万分"的优优,然后看看"理直气壮"的孩子们。老师的思绪万分:首先,优优因为他人对自己的描述哭了,怎么会这样?是因为害羞吗?其次, 孩子们客观来说实在描述事实,但是确是在伤害优优,自己需要帮助优优;最后, 孩子们这时只停留在重复简单描述问题的表象阶段,然而这个过程是徒劳的,自己需要提醒大家。
      "小朋友们,优优确实已经迟到了,可是这个事情已经改变不了了,你们或许可以帮优优想想办法,怎么才能做到以后不迟到!"老师用这句话提醒大家。
      大家听了这句话,话锋急转。
      "优优,你七点半起床就不会迟到了,我就是七点半起床的!"
      "优优,你可以提醒妈妈,不然妈妈要睡懒觉。"
        "优优,你晚上早点睡觉,早上就可以早一点起床了!"
        ……
      慢慢地,优优情绪平复了下来,小朋友们的话题也转为怎么解决问题了!

      为什么这句话的魔力这么大?从优优的角度说,这句话帮助他避开了其他人的无意重伤。从其他小朋友的角度,这句话将大家引向解决问题而不是重复添油加醋地描述问题。

      然而,这样一句话就给这件事画上句号吗?

      NO!老师需要深入的分析优优哭的原因。在四岁左右的年龄,孩子已经有自尊心。然而优优的自尊看起来似乎是来自于他人的评价。然而这样的自尊是不健康的,真正的健康自尊是来自于自己对自己的正确的自我评价,而不是依赖于他人的赞扬或观点。这样一件事情,只能初步如此判断,最终的判断还依赖于后续的继续观察。

    我们说要培养孩子独立,那么不就是要引导孩子懂得思考如何做,而不只是一再描述问题;我们说培养孩子的自尊,那么不就是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孩子通过感受到自己有能力把握生活中的起伏发展对自己的自信!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