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9认知的差异

这周都被培训和讲座都塞满,能够分配给阅读的时间有限。所以要特别感谢阅益,能让我“输出倒逼输入”。

我这一周的收获如下:

1-CPA教我们公司年报,然后我把同行2019年的披露信息拉出来一看,吓一跳。十几个股东,里面好几个已经被股权质押或冻结,而这公司前段时间还推出了顶格利率的终身年金。又看了他们的投资项目,50%以上都是权益类的资产,风险系数很高。相反自己公司,接近70%投的是长期国债。十年期国债被认为是无风险收益,虽说走得是稳健经营的路线,但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在不断下降啊,占这么大的比例,怎么能覆盖日后的理赔或者生存年金呢?而这个问题,我居然在周四的股票注册制新政的解读课里找到了答案,果然冥冥中有定数。

2-两次教练课,对于心理学上的“”动机、积极关注“”有了更深入的学习,并小小实践了一下,很不错。同时体会到了培训课和教练课的区别,培训适合知识的传递,而教练课适合技能训练,因为教练课是互动教学(是不是传说中的反转课堂?),老师针对学生的反馈来给予引导和示范。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习得是不一样的,因为技能需要不断反复强化,让大脑形成回路进而形成条件反射。其实,教练课上的知识,在之前老师的培训课也有,我也学了,但依然还没有能形成自身的技能,所以教练课对我来说是很好的补充。这钱花得真是超值了!

3-听了复旦金融学院钱院长对股票注册制新政的解读,对于投资品的收益率刷新了我的认知。股票如果买入一直持有如果把通胀考虑进去,中国的大市还是跑输了!!!这和我自己之前的结论是相反的,钱老师选取的数据是2000-2018年,而我选取的数据是1990年从股票市场开始的100点。为什么钱院长要去除前面9年,因为这九年里中国的通胀非常吓人,一年能去到28%,并且股市的很多政策是在2000年才开始的,所以选取的数据应该从2000开始。对比其他国家的数据,美国、日本、印度、巴西都比我国好。还有一个数据是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他们的数据也是有高额回报的,海外的投资者享受了红利。也为此,鼓励本土的高新企业同时不让红利外流,股市上市制度也就要做相应的更改。另外还有同期的国债,通过不断的申购赎回再投入,复利后呈指数增长,虽然看着回报率不高,但通过复利,拉长时间维度,收益也还是很可观的。所以也解决了我对于公司国债投资占70%的迷思。

4-和表弟聊天,从他的最近的疑难:合伙人的股权确权、公司股东、最后总结出是,财富的差异很大程度源自认知上的差异。他说:“怎么样才可以让自己更加快接触到一个行业的信息流顶端呢 让自己认知更先进更快 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读大学的时候他还是那个把柚子皮顶在头上的小毛孩,现在已经变成有胆识有想法的青年人,后浪们真是棒!下个月他正准备从公司跳出来自己单干,所以我就给他普及一些税务上的知识、家企资产的隔离以及中外财富传承的不同。他给我的反馈是,对于中国爷爷和外国爷爷的对比图印象最深刻,冲击最直观,让他一下子就懂了,并且有冲动要买保险。哈哈哈,我的目的达到了!只可惜,我表弟目前来说,已经没有资格购买保障类的产品。

中外资产传承对比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