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听了师傅三年级的音乐课《我是草原小牧民》,一开始,师傅不像很多老师一样直接就导入歌曲,而是开始给学生练声,先是张嘴练习,然后用“du”弹嘴练习,师傅说这哥练习是很有必要的,能帮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然后就开始课堂导入。
比起我之前上课的流程无非就是导入课程,然后带学生将歌曲唱会就了事,师傅的课程流程多而富有变化,光是导入,师傅就能用令人印象深刻的语言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将自己主体的地位发挥出来;在聆听歌曲的时候,师傅从歌词里面由蒙古族的服装,小牧民在做什么来提问,从而让学生得出小牧民是否快乐。光是这几点提问式的聆听,就足以让大多数学生学会歌词和旋律,即使有不会的,就让学生自己唱一遍,在纠错。
之前我的教学方法就是喜欢带着学生唱,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因为学生的主题地位没体现出来,让学生感觉唱的不自由,像在上语文课一样,所以我以后会极力避免这种教学方式。
然后就是对嘴型,嘴型对了就开始放伴奏唱,后面就是拓展内容,这里让学生发挥主体地位的时候来了,让学生自己编动作合着音乐唱歌,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性,一分钟之后找个动作编的最好的同学上来表演,同时可以让全班同学跟着做。
这就是这节课的流程,一节音乐课让我学到很多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要多鼓励,多互动,一堂成功的音乐课是非常活跃又秩序井然的,希望我以后的课堂调动能更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