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橙沙之味》的时候会觉得影片很平淡,但随着故事情节慢慢地展开,主角们慢慢将对彼此隐藏的故事讲述出来,剧情开始进入高潮,影片结束,不但不会觉得平淡反而意味悠长。
电影的每一帧都美的可以截图当桌面。
开铜锣烧店的店主要招收一个帮手,摆在店主面前的选择有两个:手指有问题的老奶奶,还有不想上学,而选择打工的女学生。
起初,店主对老奶奶的态度很冷漠,用老奶奶的话来说就是眼里充满了忧伤。老奶奶为了争取在铜锣烧店里的工作,亲自做了一盒豆沙。而店主的铜锣烧里豆沙总是做不好,不是糊了就是过于粘稠。正在店主犹豫不决的时候,善良的小女孩知道了老奶奶,于是主动退出,把工作让给了老奶奶。
老奶奶来店里工作的第一天,和店主一起做豆沙的时候,从店主的表情来看,有点不耐烦,可能是老奶奶对豆子说的话打动了店主“你们要好好工作哦”,这么可爱的老人家,店主当然也和吃瓜群众一样受到了触动。
店主的豆沙馅改变之后生意格外的好。越来越多的人来光顾店主的铜锣烧。
然而,这个时候,一个消息穿了出来,是由一个女人说出来的,原来老奶奶是麻风病病人,女人说“她的手有残疾,渐渐地她的鼻子也会消失”,店主由于和老奶奶工作了很长时间,彼此的默契渐渐产生了情感,找各种理由为老奶奶德江女士开脱,他希望她留下来,一起和他经营这家铜锣烧店。
店主很是纠结,在家窝了一天。但在这天当中,德江女士独自开门接客。剧情到这里我以为店主看到以后会生气,但是,第二天店主知道了真想,反而说“您能够帮忙接待客人吗?”。从后厨,到上台面的过程,是店主对德江女士慢慢接受的过程。
德江女士在接待中学生的时候,和抱怨学业的中学生一起聊天,她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你们年轻拥有自由多好。”此处编剧为德江女士的经历的展开做了铺垫。
并且德江女士还与那位学生妹妹成为了好朋友。两个人一起看月亮,看铜锣烧店门口的樱花树,我简直淹死于老奶奶的浪漫中了。
由于舆论的压力,德江女士被店主辞退了。就在这个时候,小女孩离家出走,到店里帮忙。知道德江女士走了之后,小女孩很伤心,看着哀声叹气的店主,她提议一起去看望德江女士。
于是两个人一起来到了德江女生所在的麻风病园。
见到德江女士,明显看出来,德江女士精神状况已经不像在店里帮忙时候那么好了,原来还是灰白相杂的美丽头发变成了满头的银丝。
德江女士为了他们的到来特地准备了腌梅子,当店主问起来怎么做的的时候,还特别调皮地说了句“这个不能告诉你。”
聊天中他们发现,原来德江女士在像小女孩那么大的时候,就被哥哥送到了麻风病院。那个时候,麻风病人就像病毒一样,很多人都是谈麻色变,对他们进行隔离处理,甚至在寺院都要进行消毒,可以说这是对人格尊严极大的侮辱。德江女士或许体验过这样的感觉,所以她对自由自在的生活无限的向往。就像电影中的那只金丝雀一样,她渴望挣脱牢笼,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德江女士的丈夫在十年前去世了,他们因为麻风病的原因将孩子打掉了,她满眼深情地看着店主说,看到他就像看见自己的孩子一样,但是为什么这个人眼里藏着忧伤呢?她想知道答案,于是就发生了开头的故事。
吃着德江女士做的腌梅子,听着德江的故事,店主不禁潸然泪下,而她却开玩笑地对他说“吃到好吃的应该微笑的嘛”。
这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在她面前难过得像个孩子一样。
他从来没有对他说过,他之前在一家酒吧上班,因为和别人起了冲突,伤人致残,判刑三年,期间母亲经常来看望他,但是时间无意无情,还没有等到心爱的孩子,母亲就驾鹤西去了。刑满释放后,他再也和别人讲起他的故事,也在也没有听别人讲过故事,一个人孤独地生活着。也因为欠了别人的钱而不得不开了这家铜锣烧店 。直到小女孩和老婆婆的出现。她的可爱乐观对自由的向往,治愈了他的悲伤。或许,他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妈妈的影子。他更想在她身上补回对妈妈的亏欠。
再次看望德江女士的时候,德江女士就去世了,德江在疯人院的朋友佳子带他们看了德江的坟墓,她说,每一个麻风病人死后,风人院的朋友就会为他们种下一棵树 德江的是樱花树,因为她很喜欢樱花。
这次店主来风人院的目的就是想和德江说说他所经历的事,然而,一封写好的信握在手里,却得知了她去世的消息,这份感激和喜爱变得无从安放,他把它悄悄地种在了心里。
就在这时候,他和她共有的记忆,铜锣烧店,因为店主的原因要加上铁板烧。他便挪出了店面。
片尾,他仍然选择了卖铜锣烧,小女孩穿上了校服,回到学校。她带他们找到了归处。在她给他们的信里,她说“我们被到这世上去听去看,不用去成为某个人,我们有自己的人生意义。”就像她,即使是麻风病人,也没有变成别人眼里无能的人,依然爱这这个惨痛而美丽的世界。
其实,他不爱吃甜食,但是因为她,他爱上了铜锣烧。
PS:请给麻风病人与我们生存在同一片天空下的勇气,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那样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