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26留言
周一时,笑来老师提到了人们在选书的时候关注的焦点:封面设计,书名,看”那些牛人推荐”…甚至关注书的价格与页数的比例上.而其实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更有价值的信息上去:
看版次
看印数
看出版社
看参考文献列表
……这些东西,常常在书的最后几页.多次再版多次重印每次印数更多的书籍,相对质量更有保障(虽然不是绝对);而在选择非虚构类书籍的时候,作者认真罗列的参考文献列表,能让你看出他对一手资料的尊重与研究程度,没有任何(或者有很少很少)参考文献列表的书籍,基本都是抄袭和搬运……
书,可是要读进脑袋里的东西啊!怎么可能糊里糊涂就选了,稀里糊涂就读了,稀里糊涂就信了呢?
家里放了一箱的新书,大概只有20%是认真看完了的,其余的美其名曰为珍藏,好几本还是罗胖推荐购买的,因为携带的不方便,选择电子书居多,读专栏写作瑜伽还有学习英语,好几本经典都压箱底了,面壁ing。回顾其自己的购书经历,有留意过版数和出版社,可是极少关注参考文献,影响中是自己写论文时不得不罗列的,可见其重要性。
今天在得到听了吴军老师《硅谷来信》|美国私立中学如何教语文和历史一文,提到美国的历史老师强调学生必须掌握四个技能,历史问题研究、资料的理解和分析、论文写作,以及最后在台上的表述。在中国,每一道历史题都有标准答案,美国的历史题常常没有,只有好的和不好的,符合逻辑的和不符合逻辑的。所谓好的就是从事实出发,符合逻辑的结论。所谓坏的答案就是直接抄来的,没有证据支持的。
比如他女儿最近的一个作业就是要分析古罗马衰亡的原因,她看了很多资料,最后选择了从税收入手完成论文。从这个教学方法来看,你会发现它很像自然科学的教学,美国的好学生都非常能写,非常能说,这不完全是英语教学,和各科都要求写作有很大关系。
学什么不重要,关键是跟谁学,因为学的东西早晚会过时,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却可以受用终生。这样的本领当然能够引领智商一路高歌啦。
我自己曾经疑惑过,为什么上学的时候我对历史毫无兴趣,反而是毕业以后喜欢上了。就是不喜欢一成不变的背诵答案,可是那时候又做不到多种历史联系一起侃侃而谈的样子。现在看来多半是自己的智商有所提高了,爱听《百家讲坛》,爱看人物传记,爱看纪录片。。大部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开始了更多的独立与思考,夹杂着人生的经历,感悟更多了,大脑里带着历史的痕迹,重新走进这片土地,收获却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