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改、未改、不改,实在是难改

近几日,我涉足的一个微信群为今人再版贺知章《回乡偶卷》之一的某个字作了一番推敲。初始缘由本不是为了就诗论诗,别有他指。但是,出于尊重原作,针砭时下的某些欠负责任的随意,大家一致希望还贺老先生原文用字的本来面目。考据来源出自各种版本、各位大家,也有从平仄、古今读音入手侃侃道来的。精彩纷呈,各有道理。

那首诗,有点唐诗知识的好歹都知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问题出在第二句第三字,究竟是“无”,还是“不”?抑或是“未”?也有说是“难”的。本来读一首唐诗图的是个整体的感觉,哪怕有一字之谬,老百姓因为懂得少,也是波澜不惊的。反正有后来专家因为懂得多,会替古人自圆其说。凭良心讲,再厉害的角,说错写错个把字情有可原。推敲了半天的贾岛,这一字落下不也还是褒贬不一,更何况一个大病缠身的八十老翁贺知章。八十多岁啊,换到现在的人也已经老年痴呆前兆频频。好在至今颠来倒去的转录贺老先生的《回乡偶卷》,虽一字无定,但一字之别基本没有让全诗意境大相径庭。

最有发言权的是贺老先生,可惜他没有留给我们直接证据。我们雄辩半天,都是用的间接证据,最终结果就是无定论。

我在的这个群叫“平湖秋月・文史沙龙”。群主十分了得,一呼百应,把个能召集起来的文史方面的教授、专家、学者、大师悉数纳入旗下。当然,鱼目混珠的也有,首当其冲的就是我这位南郭先生,平素只能夹在文人圈里装模做样的打打酱油,关键时刻就露馅了。

本来不想开什么臭口的,谁知今早复念《回乡偶卷》,想起了老父亲。

老父亲是1914年生的纯真姑苏人。少时与评弹大师张鉴庭、张鉴国私塾同窗,弹得一手好琵琶好三弦,哼开篇来弹词更是囊中取物。老父亲二十挂零便离乡背井,走南闯北,几乎与老家绝缘,只是一口吴侬软语成了伴他一生的logo。

后来,老父亲做了教员,他努力地想改掉乡音以同步他的职业,可惜终难遂愿,也就干脆拉倒,继续一口乡音上台。六十岁时,他老家来了几位旧时街坊。老父亲他乡遇故知,把个乡音淋漓尽致的发挥了一番。谁知几句一交锋,老父亲和街坊都心照不宣,他的所谓的乡音已仅存痕迹了。老父亲说的既不是苏州话,也不是杭州话,更不是普通话。

改乡音,不是“有改”和“无改”,不是“已改”和“未改”,不是“要改”和“不改”,实在是“难改”啊,整一个是语言的“邯郸学步”。我问了老父亲。

贺知章是越州永兴人,也就是萧山人。他自号“四明狂客”,为人旷达不羁,晚年尤纵。他是诗人、书法家,也当了多年大小不一的国家干部。期间,贺老爷子估计也参加了几期当年的语言培训班,为便于与上级沟通。八十多岁,他生了场大病,于是上报中央,要求回乡。考虑到老爷子也是德艺双馨,中央参照离休待遇让老爷子回乡。谁知没有身份证和老年证的贺老爷子在村口就遇到了麻烦。他在村口被几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安全防卫小志愿者,用礼貌地语气进行了盘查。萧山话也算是语言中的奇葩,到现在仍然频繁使用在媒体和舞台上,可是,现在的贺老爷子一开口,京腔不是,连萧山话也不字正腔圆了。

贺知章改乡音,不是“无改”、“未改”、“不改”,实在就是“难改”啊。你不信?你去问他!

赞  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加拿大高校文学社2017年第40期/总60期 乡音 行路人 感慨了时光如梭, 感...
    Li_Xuemei阅读 1,388评论 0 1
  • 今天是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早早的踏上回杭的归程。幸好是两地离得并不是很远,坐公交即可。今天想说的事情也刚好是发生在...
    HankerJustBack阅读 277评论 1 3
  • brew services 类似于linux下的service
    zjyxjtu阅读 201评论 0 0
  • 之前我一直在探索真理,其实也想毫无道理的活一次。 就这样吧。 ————————————————— 我,是什么,是谁...
    浩瀚湖泊阅读 314评论 0 0
  • 如果我问你,你是会迫不及待的摘一颗快要成熟的果子还是慢慢等着它熟透了又摘,其味道一颗是青涩的一颗是甜蜜的。 相信童...
    花开阡陌阅读 29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