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来这里写都给写东西了,确实是偷懒 了,终于还是转到这里来了。这两天二刷《被讨厌的勇气》,又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所以总觉得应该要输出点什么~这本个体心理学自助书籍,是普通人能够读得懂的入门级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推荐大家有兴趣都可以读读。
之所以会重新拿起这本书,也是因为最近人际关系出了点问题,很多问题自个想不明白了,所以还是想这本书中找到生活的智慧。作者反复提出观点:人类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我想书中够帮助找到解决烦恼的良药。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予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最近一段时间突然和同事关系变得很紧张,虽然没有当着面撕破,但是内心里是明白关系变了,原来能够为对方着想,突然开始在群内推责、找茬……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当一个组织变革开始,战争就会出现了,我所处的位置属于上传下达的中间人,所以难免会成为背锅侠。但是真正遭遇了这样的委屈之时,我的理性脑还是败下阵来的,会用本能启动自我防御模式,以致于过程中说了一些话,做了一些事情,让原本敏感、多疑的同事开启战斗模式,对我发起了进攻。于是我就进入自我意识过剩的状态,无意识进入了受害者思维模式,臆想出很多消极的猜测和想法。
在阅读《被讨厌勇气》过程中,很多次被点到了,感觉说的就是自己内心的独白,这种感觉特别好,一个懂自己的智者对话的感觉,智者一边在提问,一边在给出答案,有种柳暗花明的爽感,人生突然豁然开朗了。
书中说,人为什么会感觉到不自由,有羁绊?自由是能够真实做自己,不自由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可而去迎合别人的预期,即使得到了认可也不是真实的自我,就有了羁绊。所以想要自由,要找到真实自我,没有必要去满足他人的预期而活着,同时别人也没有责任活成自己的预期,内心是自由的,便少了很多羁绊。
第二方面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住自己。这种感受很真切,总是考虑自己的言行是否合适,会不会被他人所诟病,不敢在公众进行表达,不敢发朋友圈就是一个很好例子。以前的自己没有那么多自我意识,能够随心表达当下的感受,但随着年龄渐长,就有了很多顾虑,朋友圈都不敢发了,生怕自己想法被他人所不认可。
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书中给出三个关键词: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自我接纳要使用“肯定性达观”,要分清楚“能够改变”和“不能够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却能可以改变“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而不去关注不能改变的,这就是自我接纳。这也是《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提到的我们要去关注影响圈的事情。也是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
他者信赖,学会无条件的相信他人,才能建立深厚的感情,即使可能受到伤害。这里有个概念也要有那就是课题分离,相信他人是我的课题,至于他人如何回应我们的付出,那是他人的课题。书中说,信赖的反义词是“怀疑”,如果处在一段相互猜疑的关系中,肯定是只有相互伤害结束,更不可能会有归属感的产生。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他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采取的一种手段。工作正式他者贡献,劳动并不是赚取金钱的手段,我们通过劳动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这个就是要在做到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好他者贡献。做到他者贡献就能获得归属感,体会到幸福感。
很多时候困住我们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如何思考事情的想法。何为智者?智者就是能够拥有与普通人不一样的想法,而阅读带给我们的就是把智者的想法传递到我们普通的大脑里。
读完心情平静了很多,不是说我马上能做到,而是理解了自己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