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学期,我们进入了党史的学习。说到党,绕不过去的一个人就是毛泽东。而在本周,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的青少年时期,那么,毛泽东是如何一步步从一个农民成长为中共的创立者之一呢?他经历了什么呢?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在湖南省湘潭潭县一个农民家庭,而在这个时代中,充满了贫瘠,腐朽,堕落,这只是一个很乱的时代 所有清朝过去的辉煌都已成为一阵浮云,而现在正是慈禧掌权,他她正在准备她的大寿,非常开心。但是后面发生了不期而遇的中日甲午战争,和1893年的马关条约 更是让大清的情况雪上加霜。后来也有人尝试过变革,比如康有为,梁启超发动了戊戌变法。而后来孙中山也开始在国内外搞革命。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大清的现状,1900年义和团运动之后,八国联军进北京,使得慈禧居然被迫开始讨好列强,说出"聚中华之物力,讨各国之欢心 "的话。
但纵使外界的环境是这样的,此时的毛泽东依然生活在湖南省湘潭县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中,对外界的环境基本没有感受。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个固执的小地主,他的控制欲很强,喜欢在毛泽东做事和成长的过程中打击他,这也导致毛泽东和毛顺生的关系一直不是很好。而毛顺生是农民中的精英,在他看来,儿子将来就要好好干活,所以他送毛泽东到私塾去,并学习认字和记账,可是当时私塾中只让读儒家经典,而毛泽东认为只背这些这很无聊,所以喜欢看小说。
在毛泽东13岁那年,他辍学回家,开始整天干活。但是,他依然抽出时间读书,从中接触不同的思想,比如他还读到了时论类书《盛世危言》。但是他的父亲和他在这点上不和,父亲认为认识几个字能记账就行,这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矛盾。 所以他的父亲为了控制他,在1910年给他取了一个比他大四岁的老婆。
那么毛泽东现在面临了他的第一个大的选择,因为他们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缓解的地步,毛泽东现在何去何从?无非就两个选择,一个是听父亲的话, 一个是走自己想走的路。分析来说,他的父亲作为一个农民,已经给了毛泽东在他自己的世界中,他认为毛泽东所应得的发展,比如送他去上学,让他记账。只不过管教有些过于严。但是他们根本上的冲突是两人想要的目标不同,父亲只想让他挣钱,但是毛泽东对学习的渴望和对广阔世界的探索与这个目标有冲突,这才是根本上矛盾的产生。
而毛泽东最终决定自己去闯,为了能离开韶山,他从亲戚那边借了钱去了县城里的新市学院。
这是毛泽东人生中第一个转折点,他从此走出了大山 汇入了时代的浪潮。而在湘乡的书院也为毛泽东打开了一扇和中国以及世界链接的全新窗口。
后来在另一个学堂,认识了很多新的东西,上了不久之后就去了长沙。在长沙 毛泽东看到了《民立报》,并得知了孙中山黄花岗革命的消息,写了他人生中第一篇政治文章。除了发表政论,他还积极采取行动,剪掉了辫子,甚至还强行剪掉了几个其他同学的辫子。在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有革命党人来长沙做宣讲,于是毛泽东很高兴,热血沸腾 决定投笔从戎,可是当兵半年,一切的梦想皆化为尘土。并没有伟大的事情发生,他甚至没去过战场,而经过交易后,中国变成了袁世凯的,孙中山去民生工程。
那么今后毛泽东该怎么办呢?由这几年的经历他也意识到两点:1.他自己现在还很幼稚。2.军人已经不再是时代的先锋。所以他决定继续上学。报纸上刊登了很多学校,他到底要报考哪所呢?他现在有五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警察学校,选择这个学校就可以改善 社会治安。第二个学校是肥皂制造专科学校,它可以对中国的清洁和文明更加有利。而第三个学院是法政学院,在这里他可以当法官,维护社会的正义。而第四个学校是商业学校,可以挣钱 第五个学校是省立第一中学,省立正规学校,将来很有可能可以念大学。而他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半年把五种选择都尝试了一遍,花了不少报名费 但是都不满意。于是选择自学。可是过半年后这种苦读被迫停止,因为他的父亲毛顺生不同意为这种生活供他的学费,于是他进了便宜的第四师范学校。而在这里,他认为自己比较适合当教员,后来第四师范并入第一师范 他进入了第一师范学校,在1918年从这里毕业。而这里对他很重要的有两个人,分别是两个教员,一中一西。袁大胡子交给了他不错的古文,而杨昌济是他的哲学老师,让他对新文化有了更多的接触,而且看到了 《 新青年》,他对这套书极其热情,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为大家推荐了锻炼身体的方法,他自己也不断践行着只有强健体魄精神才能文明的自己的看法。此外他还结识了很多朋友,比如蔡和森,萧家三兄弟,成立了新民学会。
那么在毕业后,毛泽东该怎么办呢?他其实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回到老家,一种是继续去学习。但是毛泽东认为现在他的眼界还不够开阔,于是选择继续出去学习。那么北京是个好选择吗?他想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心怀天下,而北京是文化政治中心,新文化运动也正在那里兴起,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
于是在1918年,毛泽东来到北京。但是到这里他才发现,他并不是最突出的,而且非常普通。北京是官员和教授的天下,所以他只好和七个人挤在一起睡。而后来在杨昌济的帮助下,他到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尽管挣的钱少,但也能解决生存问题,而且可能能接触到更多的思想,于是毛泽东干了这个职位。
可是当他想和教授讨论问题时,他们视而不见。而只有李大钊赏识他,愿意和他一起讨论问题。
而在此时,十月革命同时在俄国爆发,而马克思主义也流入了中国。毛泽东加入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同时他接触到了无政府主义,这对他的诱惑也很大。
而毛泽东不喜欢这样的生活,于是在1913年初,他离开北京去选择新的出路。他现在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回湖南,另一个是去法国留学。如果去法国虽然会面临很多困难,但是可以亲身感受西方社会,或许从法国回来还可以找到使得国家富强的方法。但是毛泽东认为首先不到海外就可以接触外国的新思想,没必要出国留学。迪尔在中国做事就要更了解中国。而出国也只是为了回来,不如留在中国。
后来就发生了五四运动,新思潮开始大规模流行,学生上街抗议,而很多人民也参与到了反抗和革命中。
那么消息传到湖南,毛泽东该怎么做呢?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军阀,他们只顾自己 争权夺利,湖南的军阀正是坏的代表,所以毛泽东积极组织运动,想要消防北京,联合学生赶走军阀。而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他决定用自己擅长的优势来写作,1919年出版了 《湘江评论》,还写了《民众大联合》
他的宣传很成功影响逐渐扩大,有很多人都受到了鼓舞。但是因为影响实在太大,所以被军阀威胁查封。他意识到只有借助外在的力量才能赶出湖南军阀,于是他到北京尝试了很多方法,但是都没人在乎,这次他到北京唯一的收获只是多看了几本书。在1920年4月,他又来到了上海,生活悲惨到只能在洗衣店里做工,但是就是在上海,他见到了陈独秀,并且受到了他的鼓舞。
而在1920年6月,终于湖南来了一个更开明的军阀,而他也因为原来的关系当了小学校长,有相当的地位和收入,回到了长沙开文化书社,并且和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结了婚, 有了比较稳定和好的生活。
可是幸福的时间并不长久,在1920年11月,湖南的军阀又变成了更为保守的人,由此毛泽东认为现在的社会极其腐败,必须找到解决办法和出路。那么中国的出路到底是什么呢?毛泽东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接下来我们也来分析一下。中国古代的政治形态可以把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统治者,包括帝王,贵族和官员。而被统治者则是商人工人和农民。到了民国初年,又转而变成了军阀混战。而如果想要社会运转的更好,就无法指望军阀会有作为,因为他们只是为了自己争权夺利,如果重心于自己地方的发展就会导致军事实力下降,无法在军阀混战中存活。所以要改变,必须要指望人们,也就是被统治者要出来。而第一种方法就是被统治者中有资产的人站出来,推翻军阀,西方正是如此作的。这种方法怎么样呢?在短期而言,这样是可以的。但是这还是没有改变底层人民被压迫这一实质,只是改变了统治者,所以与其把希望寄托在资产主义上,不如让劳动人民当家做主,形成无产阶级专政,这样就真正的改变了底层人民被压迫的事实。那么这一理想如何实现?底层人民如果没有组织,每天只能看到的是生活和钱,如果能用五四运动将其唤醒,让他们相信自己有改变世界的希望,再加上组织和持续革命就可以。可是现实能成功吗?俄国的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这种方法很高的可行性,而且俄国或许还愿意给予支持。于是在五四运动之后,很多人开始关注共产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
后来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有了马克思主义小组,毛泽东就加入了马克思主义小组。而下一步,就是建立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把分散的力量变为集体的力量。这样就可以有骨干,有依靠,同时只有庄严承诺才能入党,党在革命就在。
那么整体来分析,我认为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就是一个在不断寻找方向和过程的阶段。他本身的性格中就有喜欢探索,敢于反抗那一面,这可能也造就了他在青少年时期所经历的和信仰的,在接触了多种思想和新世界后,选定了一种他认为合适的方法,而中国共产党也成立了。在当时那样混乱的年代里,却恰恰产生了很多有志向的人想要帮助中国寻找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