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扬州,绽放的蜡梅,用她那晶莹剔透的花朵和馥郁悠远的芳香,带来早春的气息,瘦西湖薄雾如烟,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细雨如针尖般轻轻洒在湖面上,微风拂过,泛起层层涟漪,湖畔的垂柳,不掩一丝繁华,轻裹着薄薄的春意,既有静谧深邃之美,又有曼妙温婉之情,萌发的极致境界,是一幅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的水墨丹青画卷。
乍暖还寒的瘦西湖,宛如一位待醒的佳人,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曲径通幽转角处,白塔若隐若现,一草一木,有着难以言喻的故事,而那笔触细腻、泼墨写意般的景致,不是相思,更胜相思,远山、微云,似乎也冷溶溶如水,山水细语轻喃,起了思念。
沿着蜿蜒的小径,想像着扬州三月的烟花,柳发新叶,梨花相伴桃杏艳,秀丽玉兰待海棠,想那时各色花朵争奇现人间,芬芳馥郁满园香,但我们等不到那个时候,扬州的吸引力太大了,以至于在这冬末春还未到之时,就来了这里,也只能惜叹失之交臂的三月烟花了。
但这并不影响二月的扬州所带给我的宁静与安逸,在这个不同于以往的春天里,时光轻柔如诗行,恰到好处,映入我眼眸中的“二十四景”的熙春台、望春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碧瓦飞甍,端庄华丽,随着人流走上二十四桥,俯瞰流水潺潺,思绪如云飘荡,远眺湖面如镜,无论是生机勃勃的春天,热情洋溢的夏天,丰收满盈的秋天,银装素裹的冬天,每一处每一季都是让人倾撒诗意的绝美之地。
在瘦西湖有一座白塔,属于标志性景观,关于白塔的故事流传很广泛,既有凡俗人巴结皇帝的传言,又有仙界神话造塔的故事,在二月的扬州,大部分的树木还是干枯的,瘦西湖白塔前的“怪树”也是这样,看这“怪树”,虬枝铁干、弯弯曲曲、皴黑如甲,树梢上那奇特的残果仍可见到,固执而庄严的坚守在白塔前,它的神奇也非同一般,当人们环顾在老树前,总会沉浸在一夜造白塔的神奇传说故事中。
白塔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建筑,通常用于供奉佛像或佛经,也可以作为灵塔,内藏高僧舍利,其主要作用是祈福,象征着佛教的智慧和慈悲。关于瘦西湖白塔的建造正史是这么记录的,此处原有旧塔,建于何年已不可考,现在的白塔是喇嘛教寺院的塔制,为清乾隆年间由两淮盐总江春集资,仿京师万岁山的塔式,但型制已不尽相同,北海的白塔是寺庙塔,而扬州的白塔系园林塔,为瘦西湖点缀之建筑。
瘦西湖畔五亭桥,这座桥因桥上建有五亭而得名,又因其建在“莲花堤”上,形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所以又称“莲花桥”,横跨瘦西湖水道,最初由两淮巡盐御史高恒为迎接乾隆皇帝巡视江南而建,借鉴北京北海之景,五龙亭五亭临水,中日龙泽,重檐下方上圆,象征天圆地方,五亭皆绿琉璃瓦顶,珠栏画栋,照耀涟漪,亭与亭之间有石梁相连,婉转若游龙,清秀的桥身和雄伟的桥基,搭配得十分和谐美观,史载乾隆皇对五亭桥甚是赞不绝口,更有五亭桥的神话传说萦绕,既是盐商们的聚会场所,又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
有关瘦西湖钓鱼台的来历众说纷纭,最早的说法是南梁武帝曾在此垂钓而得名,但文字记录极简,浪漫诗仙李白也曾到过此处,并留有诗句:“瘦西湖,尽日吟风”,而“吹台”的叫法不知因何而起,是不是来自明代谢榛的《四溟诗话》集呢?还是来自赵震元《为袁石寓复开封太府》书信中的诗句呢?总之,这句“吹台即是秋水,疏拙兴怀,冬日还歌。”毕竟诗句中是有“吹台”两字的,估摸着“吹台”的叫法在此前就已经有了,而瘦西湖“吹台”的声名大震和易名,与乾隆皇帝直接关联,说乾隆南巡时在此吹箫抚琴而正名,后又因乾隆垂钓,遂又易名为“钓鱼台”。
瘦西湖的钓鱼台是中国名亭建筑的典范,三面临水眼开阔,长堤一径连金山,入目柳枝掩白塔,五朵莲花长盛开,而那幅“三星拱照”的著名画景,就来自于这里,既得益于恰当的角度,柔和的光线,更是拍摄者独特的敏锐视觉,而所有影像和感官享受的收益,无不是来自于这,人工与自然美好契合的达成,那湖中横卧的五亭桥波光,与那另一边圆月门中的白塔相映,一彩一素,浓淡搭配,一山一水,如烟似幻,一横一卧,静若禅定,是当世的无双绝配,堪称中国园林“框景”艺术的代表性绝佳作品。
熙春台在瘦西湖西岸,遥遥对望于五亭桥,具有扬州园林的独特魅力,熙春台是为乾隆皇帝祝寿而造,也是二十四桥景区的主体建筑,琉璃瓦的翠绿,朱红的门窗,笔直的廊柱,具有皇家园林的气势,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熙春”一词出自老子“众人熙熙,如登春台”,试想当年,台前那熙熙攘攘、人流如织、繁华喧闹的场面,把踏青的春景描述的生机勃勃,活灵活现。
在这里或者附近所创造的那首惊人之作,“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也不知道杜牧是感应到怎么样的灵犀而生发出的,世人对明月夜中的二十四桥,有由来已久的不同认识,是二十四座桥吗?还是一个模糊数字呢?但目前采取现代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是,桥长二十四米,宽二点四米,栏柱二十四根,台级二十四层,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这是不是算得上科学计算呢?如果是这样,那首“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诗句,何来有如此浓烈而惊人的诗情画意呢?也许只有杜牧这般人物,才能创造出如此这般的惊人诗句。
瘦西湖素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称,曲水似锦,湖畔两岸三步一亭,五步一阁,风雅迷人,飘逸隽秀,景区内有二十个重要景点都独具其特色,是人们观赏的好去处,在瘦西湖北门附近有一处隔水相望的别院,引起了我的兴趣,不自主的联想到影视剧《庆余年》中叶轻眉的秘密住处“太平别院”,那里可是有通向“神庙”的禁忌之门哟,这也就算是我八卦了一下吧。
瘦西湖属于古代隋唐大运河水系,是典型的小型浅水湖泊,湖面上的各种楼台亭榭,假山湖泊,在不同的朝代得以增添扩展,现代留存的建筑群落也能体现出不同时代的风格,现有的格局是在清康乾时期形成的。
有关瘦西湖的文章几乎被天下的文人墨客们抢写殆尽,我是不敢卖弄文字的,只能以眼见游赏的景致做个笔记罢了,也就只能引用古人的佳句来结束这篇日记了。
白居易在二月里的感受当为:“瘦西湖畔二月天,春风拂面柳如烟”。
陆游:“一叶扁舟载春意,二月瘦西湖上听清歌”。
王士祯:“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
纳兰性德诗词里:“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的温馨。
当然也不能忘记杜牧的那首:“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