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天的听能感受:
周五
晚上是羽毛球俱乐部最后一次活动,然后18人聚餐,6人一桌。我所在的桌只有两个人讲中文,其它人以英文为主。环境很吵,听得很费劲,即使这样,我也没放弃去听,我左边的白人小哥,语速相当的快,全程他都基本在和某人以及我右边的华裔小美女聊天,听多了,感觉全是冗余度在发挥作用,半猜半懂,有些关键词捕捉到了,但是也不知道对不对,反正是跟不上大家聊天的节奏。没感觉沮丧,当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注意力就全放在了耳蜗侧,结果发现大家说话都带有“装饰音”,其实是跟助听器相比,多了很多高频的信息,可惜我现在的训练量还不够,不足以很快地反应过来。
周六
(一)上午Imagine RIT
为了特意锻炼听能,上午跑去了学校的Imagine RIT展览,用人山人海形容也不为过,到处都是人。头天晚上跟Bonnie约好先找她,然后我就奔着clark gym去了,逛了一圈没看到她。
发现有些展台很有趣,就主动上去搭讪询问。
第一家交流很顺畅,配合口型+声音辅助,我听得懂小哥,小哥也听得懂我,我们有往有来,聊了十分钟。后来我实在是没的问了,只好say goodbye。
第二家是一个手语转文字的展台,感觉这个项目不同的团队做了好多年,但是好多年都没办法达到商用水平。然后展台边是个也戴耳蜗的小哥,但是他听不懂我,我倒是能听得懂他的,感觉他可能是语后聋,英文讲得很流利顺畅。他听不懂我的时候,后面有个听人小哥,在后面听到我的问题,大声给我解释,无奈距离太远,我完全听不到。耳蜗小哥很着急,叫了一个翻译,然后翻译能听懂我的,就打手语给耳蜗小哥看,然后小哥看着手语回答我,原来他听很费劲,所以手语翻译为主,但是也能讲话。
搭讪的第三家展台全是听人,做的是一个三校听障学生联合论坛。所有的听人都会打手语,和他们交流起来的感觉非常之好,感觉他们懂得如何和听障人士打交流,口型明显,手语停顿明显(虽然我看不懂),语速适中,完全能跟上,听懂,交流顺畅。
然后随便倾听了几个展台的介绍,接着逛,看到有个展台是个印度人,我大着胆子上去了,讲话还是印度人的那个味儿,哈哈哈哈哈哈,但是不知道为啥,居然能听懂一些。
然后让我感觉有点诡异的事情发生了,我站在一个展台前面看视频,突然耳蜗侧连上了什么东西,我听到了耳蜗侧在切换程序的提示音,然后音乐声在耳蜗侧响起,我吓到了,怎么回事,连上什么了?反复确认几次,发现就是眼前视频的背景音乐,但是始终不解这怎么连上的,因为之前听力师和我说过,N7需要mini mic才能和电脑连接,并不能像手机直连,下周二去问听力师好了。
和Bonnie聊了半天,我就去大体育馆转去了,发现好多好玩儿的东西,但是好多小孩儿在排队,我也不太好意思跟小孩儿抢玩的,就接着转,转到体育馆的一角,发现能领免费的T-shirt,但是暂时不让排队,我就围观了一会儿,等着排队重新开放。过了一会儿开放了,我就冲进排队的队伍了。正往前挪着,突然感觉脚上有东西,一看,后面老太太的雨伞戳到我鞋头上了,我提醒她,她也是逗,道了个歉,然后说,我还有纳闷为什么雨伞戳到的东西感觉这么柔软……我……然后她很关心地问了下我没受伤吧……汗,受伤还真不至于,就是她雨伞戳在我鞋上,我挪不动脚而已。
我一直瞅前面的人是怎么选衣服大小,然后拿着卡是干嘛用的,反复盯着那个招待的女生,观察了好久,终于搞明白了流程,到我的时候,她先问我衣服的size,然后给了我一张紫色的卡片。接着就是等待衣服制好,凭卡取衣服。
到这儿之后,感觉头很痛,听得也太多,集中精力交流来交流去的,不想再逛下去了,就回家了,到家发现很想睡觉,就睡了,结果一觉居然睡了5个小时。
(二)晚上老爸老妈语音
我那可爱的老爸老妈,五一又自驾奔山西老家朔州玩去了。他们在开车路上,坐副驾驶的人和我用语音聊天。我爸的声音辨识度明显高于我妈,但是有一点很奇怪的地方是我爸的声音有时候听着像女的。我爸的声音,我听一会儿,听懂的部分越来越多,而我妈的语音,我基本半猜半蒙,听得还不对。
(三)练习
中文毫无进展,在原有关卡冲关几次都失败了。
英文略有进展,关卡难度有所提升。
周日
做老婆饼的时候,发现搓面也是有声音的。
今天的所有练习均无进展,除了英文,中文都是原地关卡来来回回地训练。
晚上和一个东北人聊了两个半小时,从她的交流反馈中,我知道自己有哪些字的发音是有问题的。